以人为本造就“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墨 涛
宁德市民族中学创办于1958年,是福建省唯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二级达标重点完中。自创办以来,共培养出3万多名中学生,为高校输送2000余名大学生,百余名研究生。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200多位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干部和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因此,每年校友聚会,他们都会骄傲地说:“民中,我们成长的摇篮!”
在简朴的校长办公室里,兰存安校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民中,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性的办学特色:一是确立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主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生源结构体系。二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基础差、绝大多数住校的特点,建立起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课内课外一起抓新型的素质教育教学秩序。三是从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出发,加强初中,打好基础,发展高中,形成优势,适应培养多层次人才的需要。四是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贯穿于办学过程始终,民族团结成为学校教育的一次重要内容,全体师生的必修课。”
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倡导“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服务,教学就是为学习者服务”的思想。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注重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发挥教代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信任与尊重的管理意识,使全体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打造民族教育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采访见闻一:
民中的管理理念是“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即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强调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
在采访中,“60%”这个数字不断在兰校长的谈话中提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也就是说,民中在招生时,划定60%指标招收少数民族。为了能招满少数民族生,少数民族生往往比汉族生低分录取。记者又注意到往年招生的一些数字,据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少数民族考生,按升学考试总分的10%加分录取。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体会,在生源结构不平衡的情况下,这将造成教学质量上的困难。正如该校一位资深的副校长告诉记者:“民中的生源质量就是在低于其他学校录取的情况下,而背水一战地奋起直追的”,“好的生源需要好的老师,不好的生源更需要好的老师”,民中的老师就是以这种强烈的事业心担当起这样的责任。因为这一切都是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出发,使少数民族学生能进到更高一级学校学习。
为了逐渐提高高中少数民族学生质量,民中非常注重办好初中,长期以来,民中注意保持初中少数民族生比例在70%左右。1999年开始,全省达标学校转办普通高中。为了更利于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培养,民中坚持办好初中,初中100%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在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上,民中实现常规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度,实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增强活力,增加动力,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
采访见闻二:
如果说,校园是学生流动的风景,那么教师就是学校永恒的财富。
兰校长告诉记者,要使少数民族学生学得好,关键要有一批热爱民族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长期以来,民中坚持以导向机制、规范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来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了“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良好氛围,建立了一支有追求、有理想、有水平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不少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其中有5位成为省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11位宁德市学科带头人,10位省级骨干教师,4位国家级骨干教师,4位福建省特级教师。
一位从加拿大留学回校、拿到教育硕士学位的英语老师林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兰校长是位舍得花本钱又极重视培养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倡导者。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每人最少要交、2万元的学费;在校办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依然不吝啬地鼓励全体教师竞争考核,出国深造。”
求创新、求发展,深化课堂改革,“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目标是兰校长锁定的变革之路。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民中在教学中的创新模式。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正确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教学资料,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其二,在教学目标上注意整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三,在师生关系上,落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师生平等。其四,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倡导自学、实践和创新相结合。其五,要求强化实验,保证理、化、生实验的开出率100%,利用好多媒体手段。其六,素质教育亦是个性教育,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创新教学中提升素质教育。几年来,民中组织参加的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音乐周活动”,多次获得一、二等奖。钟安辉同学的小发明“教学循环音乐彩灯”获宁德市二等奖,林娜同学的小论文《叶平面质量换算公式》获省二等奖,郑夜星等同学“电脑作品”获省一等奖,畲族体育队的“舞龙头”节目在参加1999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二等奖,2003年校传统体育项目“打枪担”获省少数民族运动会金奖,还代表宁德市赴宁夏参加全国民运会,并获全国一等奖,学校也当之无愧地被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倾注着全体教师的心血和汗水,展示了民中丰硕的办学成果。
采访见闻三:
“人文关怀,和谐教育”是这所学校又一特色。
有着近30年教龄的兰校长告诉记者,民中学生来自全市9个市县区,80%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僻的山区,这些地方不仅文化落后,而且经济也比较贫困,虽然享受到政府的助学金,但助学金仍保持着十几年前每月每人26元的水平,远远解决不了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费问题。为了让少数民族生留得住、学得好,民中执行了“一帮一”活动,建立全天候的三位一体的教师值班制度,对于生活困难的学生,学校采取班级、年段发动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自愿的基础上帮助民族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同时,通过助学金、减免学杂费、少数民族教育基金、爱国人士损资助学、师生互助等形式帮助贫困少数民族生解决实际困难,还通过一年一度奖学金评定,让他们感受到关心与温暖。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上无辍学,做到了留得住。
2003届毕业生雷大淋,是霞浦县溪南镇大山里村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在上海发展。他在长途电话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是位来自山沟里的学生,家中父母都是农民,当我在民中上完初中三年,接着再上高中时,家里经济的确非常困难,当时校方免去我高中三年的注册费用,还有企业、基金会的
赞助,我忘不了母校老师特别是郑一平老师的帮助,上民中是我一生的幸运。”他还在电话中特别告诉记者,在他离开母校上大学的四年里,郑一平副校长仍然没有停止过帮助他的学业。
众多老师对记者说,由于民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远离家乡,逢年过节,老师们经常带着自家的棕子或年糕与少数民族生欢度传统节日。据办公室主任商其亮介绍,由各方千方百计集款助学,到老师亲自带头捐款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事例数不胜数。而民中对学习优异且家庭困难的学生设立高额奖学金,一年就要支出15万元左右。
在爱心的呵护下,民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加勤奋地读书。据悉,今年全国高考民中学生雷正辉获宁德地区文科状元,同时,260多名少数民族考生中,上省专录取线的达90%以上,是全省16所少数民族中学升学率比例最高的学府。
采访见闻四:
话说兰存安校长本人,1998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9年被宁德地区行署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中小学十佳校长”;2002年被福建省民族宗教厅、教育厅评为“福建省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先进个人”,2004年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5年获“省中小学先进德育工作者称号”等等。然而,他却谦虚地说:“我的工作离不开大家的支持。”
他在个人的述职报告中这样写道:作为少数民族学校的主要负责人,首先要有热爱民族的热忱和爱心,才能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有“千年山哈”的冲天豪气!
“我是何人,我从何来,欲往何去。”这不应该仅仅是哲学家思考的命题。兰校长始终定位自己的目标:“我是少数民族的一员,我的心就永远和民族教育的心连在一起。”
据了解,兰校长有过几次调动荣升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他爱这一方校园,也更爱他的师生们。由于兰存安校长具有决策的前瞻性、管理的创新性,学校成绩突出,连续九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学校”的称号,先后十次被国家、省、市政府评为“全国勤俭学先进单位”、“先进教育集体”、“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的称号,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等。由于民中的办学特色而被畲族群众誉为“民族之花、教育之花、文明之花”,是畲族人民心中的“金凤凰”。
即将走上新岗位的兰存安校长,他播洒下的辛勤汗水,还将伴随民中的发展,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9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