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的空前与绝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者兴
柳林镇,集日。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回荡。“打倒臭乞丐!”一声嘹亮的口号停滞了集市的喧哗与吵杂,之后便是叽叽喳喳地议论。只见,一群红卫兵抬着一副尸骨,敲着锣,高喊着口号,迎面而来。穿过大街,他们把尸骨抬到柳林镇北门外的一个小土窑前,用铁锤把尸骨砸烂了。 这个被挖出来砸碎的尸骨就是武训。
文盲受辱
武训生于道光十八年。十八岁那年,武训和大地主李老辫,签了三年的“劳动合同”。
头一年腊月底,地主请秀才写了春联,拿回来后对武训说:“武七,贴上”。领了任务后,武训刷糨糊,踩凳子,一顿狂贴:只见午门上的一副对子是“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本该贴在牲口圈的),还有的春联竟然贴倒了。看着这些“倒立”的方块儿字,李老辫将武训一顿毒打。
合同期满的时候,武训向李老辫要工钱。李老辫拿出一个账本,边翻边说:某年某月,武训支取工钱5吊,某日,武训洒了猪食,扣工钱两吊……算到最后,武训不但没有拿到一分钱,反而要倒赔给东家钱,他气愤不过,和李老辫理论,但又不识字,只能出手泄愤,结果被李老辨打倒在破庙里。气地武训“口吐白沫”、“昏睡三日”。醒来后,目不识丁的武训有些疯疯癫癫,竟能出口成章。
受了刺激,武训产生了一个念头:办义学,让像自己一样的穷孩子读书识字。据说,武训年幼时就有读书的愿望,他曾哀求过母亲,让他上学,但母亲说:“书不是咱穷人念的。”没有得到家庭支持的武训,每天跑到学堂窗外,听人家念书,有一次,被地主家的孩子侮辱戏弄了一番,以后再也没有勇气去“旁听”了。
童年的遗憾加上今天的被欺,坚定了武训办义学的决心。但是他再也不想做长工了,他选择了讨饭的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扛活教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于是他背着褡子,拿着铜勺子,戴着破帽子,穿着烂棉袄,开始了乞讨。
花样行乞
有时,他像一个江湖卖艺的,表演吞食蛇蝎、瓦块儿、扛大鼎等节目,甚至还让人毒打泄愤。学马让人骑,还很乐观地边爬边唱:“爬一遭,一吊钱,爬十遭,十吊钱,修个义学不费难。”
他会把自己扮成戏里的小丑:头发剃光,只在额角留下一小块儿短发,剃了左边的,就留着右边的,剃了右边的,就留着左边的。自己还唱着“左边剃,右边留,修个义学不犯愁;右边留,左边剃,修个义学不费力。”
有一次,一个财主跟他说:“豆沫儿,如果你吃一个马粪蛋儿,我的这匹马就给你了。”一听这话,武训抓起一个粪蛋儿就塞进嘴里,眼睛一翻,就咽了下去。然后,牵着马就走。
除了乞讨、卖艺外,武训还做各种苦工。推磨、锄草、拉车、拉砘、挑担,只要是能赚钱的活儿,他都去做。晚上,他把破布废缕拈成线绳或缠成线蛋,第二天拿去换钱。边拈绳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要来的好点的食物武训都要拿去卖了,自己吃些破碎的饼、发霉的菜根、芋尾等,边吃边美滋滋地唱歌,“吃的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武训就这样,边要饭边佣工,足迹遍布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经过多年的流浪辛劳,忍辱负重,武训终于有了一笔可观的钱。
多种经营
和一般的乞丐不同,武训非常有经营头脑。他知道行乞、做短工、卖艺得来的钱实在是太少,也太难,光靠这些,不可能办起义学,于是,他开始想赚更多钱的办法。
“存本钱,生利钱,办义学,没心烦”、“穷的使,富的保,办个义学错不了”。武训办学资金大部分是放债赚来的。
他听说有人把钱存到武进士娄峻岭那里生息,于是,武训也去找娄峻岭。但是他是乞丐,娄峻岭根本不见他。武训就在娄家大门外,直直跪了一天一夜。娄峻岭磨不过武训,就答应代他放债生息。存在娄峻岭那里的钱,只是武训家当的一部分,他把另一部分钱存到了举人杨树坊那里。就这样,武训把行乞得来的钱存入“私人银行”,本利来回滚,滚了二十多年。
还有一个融资渠道,那就是典买土地,然后租出去,这样钱就越来越多了。在《武训地亩账》中详细记录了他典买土地的时间和数目。此时的武训,虽然继续行乞,但是已经是个拥有百亩良田的乞丐,凿凿实实一个地主。也正因此,死后的他被刨坟挖尸,游街碎骨,被说成封建文化的宣扬者、剥削阶级的卫道士。如果真的晋身成剥削阶级了,武训还会继续要饭吗?难道在一个不知炒作为何物的年代,他会用“苦行”宣传自己吗?
此外,武训创办了“婚介所”,为人做媒红,当信史,来获谢礼和佣钱。他还办了“房产中介”,到处包办田房交易,从中牟取“中介费”。此时的武训,又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商人。
跪式办学
武训把所有典买的二百三十多亩地,两千八百多串钱和旧有的武家宅房,一起交给杨树坊管理,筹备在柳林镇创建义学。第二年春天,地主郭芬捐了一亩八分七厘地,由杨树坊开始修筑义学。一年后,义学的房屋终于修成了,一共建了20间瓦房,一座大门,一座二门,四周的墙也都修齐了,义学定名“崇贤义塾”。建筑费除了武训的钱外,其余的都是当地乡绅捐助的。所以,“崇贤义塾”并不是武训一人之力。武训又亲自跑到寿张县,聘请名儒崔隼作教师。当时,有50多名学生,分成经蒙两班,制定了严肃的学规纪律。这是武训30年牛马生活换来的第一个义学院。
开学那天武训宴请老师,还请了几位乡绅作陪,自己却侍立在阶下,专等着磕头进菜。席中,人请他入座,他坚决不肯,他说自己是乞丐,不识字,不敢同桌吃饭,等宴席结束他吃些残羹冷饭。
有一次,老师午睡,一下子睡过了头,武训一声不响地跪在老师的床前,教师醒来,大吃一惊,觉得非常羞愧,从此,更加认真教书,不敢有丝毫怠慢。武训要是在学塾里看见学生嬉戏,或遇见学生旷课,他就跪在学生的面前,涕泪横流地劝说:“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读书不用心,回家无脸见母亲。”学生经过他这样的规劝,丝毫不敢懒惰。
讨饭时,武训用“一跪”换取过别人的同情和施舍,极力渲染自己的卑微;求人办事时,他用“一跪”表达自己的真诚;面对知识,他还是用“一跪”,表达自己的敬重。他的跪有卑微的跪,更有尊贵的跪。但这是我们的理解,也许在武训那里,跪是很单一的,就是最打动人的方式。
第二所义学杨二庄义学院,其实是和尚了证建的,武训资助了三百吊钱。临清第三处义学院,建筑费基本是靠募捐,临清乡绅施善政、刘辉堂站出来协助武训。
后来,武训得了重病,没有一个亲人的他,在临清御史巷义学的屋檐下,他静静地躺着。他不肯吃饭,也不肯吃药,每天只喝几口井水。只要听到学生们的读书声,他嘴角就会轻轻一动。这年的四月,一代乞丐武训辞别了人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19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