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东晖 王 清 陈立波
随着网络媒体及网络终端工具(手机等)的快速发展,新闻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新闻就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快速报道“正在发生的事实”,对网络媒体及网络终端工具来说是可以做到的,但对传统媒体报纸来说很难做到。由于信息传输的高度发达,“正在发生的事实”一旦发生,立即会传遍大江南北,新闻同源同质在所难免。严酷的现实面前。报纸如何应对挑战?“深度报道”成为众多报纸竞争的利器。事实上,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时代呼唤深度报道,读者需要深度报道,抓深度报道应当成为报社采编人员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深度报道解析
什么是深度报道呢?简而言之,深度报道就是通常人们对深入报道新闻事件的概略说法,它“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大词典》给深度报道这样定义: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的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曾提出“三层报道”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也就是新闻的深度报道。
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还有很多,不论各家、各派对其定义有何不同,但深度报道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深刻性与思想性。既要探讨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要揭示事实的意义、影响。预测其发展趋势,着重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二是全面性与过程性。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要有所反映,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实的最新发展趋势,既表现新闻事实的全过程,又表现新闻事实上下左右各个方面。三是具有解释性与分析性。权威人士要提供经典分析,启发受众的智慧,带动受众思考。
总之,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是“求是”,要通过记者的深入调查、专家的权威分析,向读者准确传递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事实的本质是什么等。
深度报道做“深”的途经
怎样开掘深度报道呢?笔者认为,采写深度报道首先要关注、研究热点,从群众关注的热点切入,做深度剖析,为百姓解疑释惑。为党和政府有效解决矛盾建言献策。在此基础上。要下功夫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用好背景分析。实践证明。新闻中使用好背景材料,对开掘新闻的深度大有益处。因为有了广泛而深刻的背景材料。才能将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才能较详细地说清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方方面面,使新闻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感。从而突出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穿透力。
二是增加思辨色彩。同样一个新生事物,在这一地是适合的,在那一地可能不适合;在此一时是正确的,在彼一时则可能走向反面。新闻报道中的辩证法,无处不在。要把报道写得有深度,就要改变思维方式,增加思辨色彩,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所谓思辨色彩,不是大道理的简单堆砌,不是理论观点的表象演绎,而是隐含在事实对比叙述中的理性思考,事实叙述本身就体现了报道者的思辨性。
三是树立宏观意识。要以更广、更高的角度对微观事实进行宏观审视,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去审视事物发展的动态,即“站在田埂上看天安门”、“以微观之‘矢’射宏观之“的”。不能“见一报一”、“人云亦云”地去进行表面信息的传递。
四是力求报道的前瞻性,亦即预见性。这种预测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把握大量事实之后,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结果,而不是凭空想象。要通过深度报道,提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预见和对策。帮助广大受众分析研究改革发展的趋势,如市场预测、消费预测、生产预测等。
深度报道要处理好八大关系
目前,深度报道虽成为众多报纸赢得读者的利器,但很多采编人员对深度报道有诸多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认为深度报道与文章的长短成正比,错误地理解为长文章就是深度报道;预测性、前瞻性深度报道讲得太满、太绝、太死。几乎没有回旋余地;板着面孔,故作深沉,题大文空,语言生硬,脱离读者;时效性差,要么报道滞后,要么操之过急,等等。
克服以上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把深度报道真正做精做深做到位。必须处理好八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深”与“近”的关系。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要从群众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人手,深入解剖、解答群众的疑问。
二是处理好“深”与“活”的关系。深度报道不仅要高屋建瓴,还要让读者能够看懂,行文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力求雅俗共赏。
三是处理好“监督”与“建设”的关系。编辑记者不仅要有“爆破意识”,更要有“建设意识”。要把“建设”作为根本。
四是处理好“时效”与“求稳”的关系。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要注重及时性,非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要注重适时,在选题的策划上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意识,刊发时效要恰到好处。
五是处理好“深”与“新”的关系。推出深度报道也要力求以新鲜感取胜。
六是处理好“观点鲜明”与“恰如其分”的关系。不少深度报道写得很精采、很有说服力,但文章个别话讲得太满,几乎没有回旋余地。深度报道的观点和结论要努力减少偏颇,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七是处理好“大胆选题”与“把握分寸”的关系。选题时,既要挑选那些在全局上有分量或者有独特意义的事物,又要从生活中的诸多具体事物中去选取,但要十分慎重,防止泄密或引发事端。
八是处理好“钻进去”与“跳出来”的关系。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看事物、分析问题,既要钻进去看细节、找准矛盾,又要跳出来看全貌、认清本质。
总之,深度报道以其深刻性、调查性、过程性、解释性深得观众或读者的厚爱,它必将引导新闻深化改革。我们在进行深度报道时,要把握好时效性,坚持后发制人;把握好报道时机、火候,以获得最佳传播效果;不可将深度报道嬗变成专业报道,不可引用过深的专业术语,毕竟大众传媒要以受众为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5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