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扩大就业的“四大着力点”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小凡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解决好就业问题,既要综合运用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发动高校、社会和劳动者本人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形成各项措施的强大合力,共同实现全社会的充分良好就业。
  【关键词】扩大就业 着力点 措施
  
  当前,破解就业难题,必须从科学发展的高度,站在统筹全局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规划,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等各方都不可或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高校:五条措施为就业铺路
  解决就业问题,高校是第一关。每年都有数十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这些毕业生使社会背负巨大就业压力。而且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就业压力,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一是调研并编写大学生职业规划,将其和大学生创业指导列为学校学生必修课,通过富有职业培训经验的教师讲课,系统地讲授有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力求以课程设置的形式来转变传统的“被动就业”观念,使学生能深刻认识到“职业规划”和“主动创业”的可行性,从而让大学生积极地树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新型就业观念,从而为以后的就业铺路。
  二是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培养。高校可以考虑成立富有个性的心理健康协会或者类似组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使他们在就业方面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得到切实提高。
  三是充分考虑就业的现实情况,尝试开辟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载体的创业之路。可以探索建立面向在校学生的兼具综合性、实践性、规范性和开创性的素质教育项目,内容包括与政府联合举办论坛,邀请专家来校举办讲座,聘请企业家担任职业指导人,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在校大学生更真实地了解社会、规划人生。同时,还可以邀请在现实中创业成绩比较突出的毕业生回校与在校生交流心得。对于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学校还可以组织专门的调研活动加以分析、研究,及时提出对策,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环节设置,调整和协调教学资源组织,为后来的大学生提供可资之鉴。
  四是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助推大学生创业。根据统计,大学生创业资金的80%以上是依靠父母和亲友。资金的缺乏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个瓶颈,这在客观上对在校大学生起着负面影响。学校可以探索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可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大学生创业。
  五是不断深化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计划。根据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设计素质训练内容和形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学校可以借助与地方开展的校地共建等等的优势,借助已毕业校友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的就业对接与沟通,增加学生就业的渠道。
  政府:强力保障就业
  政府在促进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扩大就业。首先,政府在研究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安排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时,要优先考虑对就业的影响,着重做好企业职工的稳定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农民工就业等重点工作。第二,发挥好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扩大就业的具体安排,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并落实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同时及时启动对这些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与教育。第三,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在制订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时,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又要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发展轻工、纺织、建筑业,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强大的竞争优势,发挥这些产业能提供大量岗位的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上岗机会。第四,支持建设与发展中小企业。严格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与资助政策,积极为它们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融资等专门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和现实困难。第五,最大限度地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要增加投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调整农业结构,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农民联合创办经济实体,积极拓展农村的劳动力就地、就近上岗就业的空间。第六,努力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强大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新领域,开发养老服务、医护服务、居家服务、物业服务等岗位。做好旧小区的社区就业,充分利用新建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配套服务扩大就业。
  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指导它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裁员。鼓励它们千方百计通过多种稳妥的方式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为富余人员提供更多的上岗机会。在政策上给予国有企业以一定的支持与帮助,鼓励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首先,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创业和投资环境,完善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市场准入、小额担保贷款、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一系列的相关扶持政策。其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再就业,促进“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以支撑这些家庭的经济收入。再次,进一步开发社会上的公益性岗位。
  做好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第一,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不断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上岗,鼓励他们自主创业。第二,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集中开展上门服务和“一对一”援助支持服务。第三,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一批农民工在城镇再就业。做好对新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在政策上、资金上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做好城市和县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间的信息对接,及时为进城农民提供有效的岗位和就职信息。
   实施职业培训计划,帮助更多劳动者提高职业操作水平。首先,组织农村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免费的技术培训。积极培育一批掌握一定技能的建筑工匠、技术人员和农村基础设施管养维修人员。其次,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定向式教育等多种新型模式,积极培养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中急需的技术工人、蓝领工人。再次,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发动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他们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
  就业单位: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现实中,就业单位往往比较挑剔,但如果企业能做到以下几点,对用人单位自身、对劳动者以及对社会,皆有莫大助益。
  减少对人才的歧视。就业单位应当逐步转变观念,坚持只要是人才、只要有用武之地,就应当积极提供岗位的理念,减少对他们的歧视,这样,营造了良好的用人环境,将对塑造企业长远的品牌有着较大的作用。
  挖掘并充分利用人才的特点。企业在使用人才时,对人才特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有的注重年轻的活力,有的则偏爱成熟的积累,这种选择的侧重点与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自身特点及企业负责人的个人倾向等都有关系。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人才的特点,充分利用他们的个性与优势,避免贪大求全,结果人才的真正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对企业本身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留住真正的人才。企业本身应当树立长远的能留住人才对自身也有利的思想,大胆地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建设积极深厚的企业文化,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人才留住了,企业自然会有发展潜力,可谓一举多得。
  社会:处理好几个关系
  要搞好就业,除了高校、政府和就业单位做出共同努力外,社会各界也应当广泛动员,共同做好就业工作。一是应当不断强化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支持和动员诸多社会团体开办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机构,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带动和促进就业。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支持劳动者不等不靠,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三是处理好政府、劳动者、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以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供求双方相互选择,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和就业。同时,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维护社会公平、降低失业率。
  作为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我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面临着十几亿人要吃饭和数以亿计的劳动力要工作的巨大挑战。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就业始终都是重大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问题。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必须形成各项措施的强大合力,共同实现全社会的充分就业、良好就业。(作者单位: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