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实效教学的三个着力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对于增强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写作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古诗词文化底蕴深厚,而高中学生知识面狭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学习时往往感到吃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古诗词教学存在审美教育缺乏、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古诗词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基于此,笔者就谈谈解决对策。
一、注重审美教育
古诗词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有的反映民族历史的荣辱兴衰,有的描绘祖国的山河壮丽,有的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这些都是用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除了古诗词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外,古诗词的外在特征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古诗词具有韵律和谐、节奏鲜明、对偶工整、语言凝练、短小精悍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注重知识讲解和技能教学,忽视对学生的美育。
相对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在审美情感教育方面有着独特。在素质教育理念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化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教育。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有着充沛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情感美;古诗词语言有著丰富的色彩,凝练且有张力,具有较强的语言美;古诗词形式平仄起伏,有着工整的格式,具有较强的语言美;古诗词有着协调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具有较强的音律美。总的来说,古诗词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等多种美于一体,是教师用来进行审美情感教育的良好载体。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教育。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带领学生鉴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名句。这句话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以月、松、泉和石四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立体空间美、虚实美、动态美三个角度带领学生赏析,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名句的精妙之处,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语文教材上的古诗词都是教育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本身含有语言之美,而且还富含哲理之美、意境之美、含蓄之美等。语文教师要将其美育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教育。
二、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就目前古诗词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方式单一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逐字逐句给学生分析古诗词,部分教师将自己对古诗词的解读或者教参上所谓的标准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接受的是教师“咀嚼”过的知识。教师看似给学生传授了很多知识,但是真正被吸纳的知识却少之又少。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想突破古诗词教学困境,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僵化局面。这也意味着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用新颖多元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例如,《琵琶行》这首诗,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以荻花、江水、红枫等意象勾勒出如诗如画的意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画面,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增强学生视觉体验。还可以针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子,利用多媒体将具体的声音给学生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听觉体验。除此之外,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方式。
三、丰富教学内容
古诗词短小精悍,看似寥寥数语,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古诗词背后的知识进行深入挖掘,比如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古诗词。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照搬教材,给学生传授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透彻、不全面。
古诗词虽寥寥数语,蕴含的知识和情感却是无穷的。一般来说,古诗词有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如果语文教师仅仅照搬教材很难让古诗词教学取得预期效果。为了改善这一局面,语文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对古诗进行延伸,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这首古诗的时候,如果单从字面上看,仅仅是诗人李白在感叹蜀道艰险。实际上,这首古诗也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借蜀道之难反映自己的仕途坎坷,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这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以此深化学生对这首诗的了解和吸收。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缺乏、教育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等困境,语文教师要对此予以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创新教学方式、重视审美教育、丰富教学内容等手段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将古诗词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2245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8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