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困境与突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低效、浅表化、零碎化的问题,立足于新课标“一核四层四翼”的新要求,原本照本宣科式教学、零散化阅读已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对此,笔者尝试用群文阅读的方式,以点带面,以“群诗”系列和整本书阅读推进高中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困境 对策 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
当下古诗词教学不容乐观,原因为何?笔者认为,目前高中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古诗词积累不够,古诗文功底薄弱。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当今,鲜有学生广泛涉猎课外古诗词,再加上文言基础薄弱,导致字面意思看不懂,自然谈不上品读了。其次,古诗课堂教学低效,只重知识的灌输,忽略对诗词体验式感悟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多数依赖教参,或者是以高考为指挥棒,浅表化、功利化地解读诗词,使学生兴趣尽失。再次,缺乏诗词鉴赏理论和古代文化系统知识的高阶引领。鉴赏诗词要知人论世,如果缺乏对古代历史文化及作家作品和中国诗词特有的审美意趣的了解,赏析诗词自然是步履维艰。
综上,笔者认为,要实现古诗词教学困境的突围,可以尝试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从提升核心素养的角度切实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
二、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1.以时代为线索,梳理古诗词历史的脉络,形成纵向比较思维
教师可以尝试将单元整合化。比如必修三(人教版)诗歌单元,重点让学生体会理解和积累唐诗的发展脉络,除了课文选录的李杜、白居易和李商隐,可以引进其他诗人,如盛唐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代表,中唐的韩孟诗派等,不仅使学生视野开阔,也能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顺序,对唐诗这座高峰有更全面的了解。
2.以古诗词内容来分类,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题材的理解,形成横向比较思维
古诗题材多样,风格各异,不同的题材不仅展现了古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情志体验和思想意趣。对古诗不同题材的了解,有助于形成更丰富更多元的审美鉴赏体验。如边塞诗,不同朝代的风格各不相同,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的豪迈侠气,也有“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无奈感伤。通过同一题材的不同风格作品解读,学生更能体会国运兴衰对诗歌的影响。又比如思乡诗,又可按生活经历分为征戍思乡、游宦思乡、漫游思乡、漂泊思乡、贬谪思乡、亡国思乡等,通过整理推送代表作品:
这样,学生不仅对古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从中感悟到浓浓乡愁,即使在今天通讯先进的时代里,仍有其感动人心的力量。
有时,不拘于大主题,教师可以从小角度群文阅读,亦能激发学生兴趣。如咏荷诗系列:《采莲曲》二首(王昌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雨后池上》 (刘颁)、《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这些诗虽都写荷,但由于诗人境遇情感的不同,写出的荷花形象也各有特点,通过拓展阅读与比较鉴赏,学生对诗词形象的展现、情感的表达便更进一层了。
3.以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和代表作品為主线,知人论世,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度解读
历史上不乏优秀的诗人词人,他们因个性风格的差异、思想情怀的高度、表达方式的多元深受后人喜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感兴趣的诗人人生经历和代表作品做出专题探讨,进行深度解读。如杜甫,可借助冯至《杜甫传》,撰写《一代诗圣的坎坷之路》,了解了人生历程后,可以按不同时期做出一个小系列的群文阅读:
通过典型篇目的精讲,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一个自身陷入困境的诗人仍有着对天下苍生的炽热情感。以点带面,激发学生阅读其他篇章的兴趣,学生更易融会贯通,理解一个立体的诗人形象。
4.阅读诗词理论,以整本书阅读实现高阶鉴赏能力提升
古诗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涵咏诗境即融入诗境,与诗人形成共鸣的情感体验。虽说体验是个人化的,感性的,但要真正读懂诗人情感,没有阅读一些名家鉴赏及诗论是不够的。在高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适当阅读一些理论,有助于深度阅读的推进。如对于高一学生,可推荐其阅读蒋勋的《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体验式的感悟阅读和比较通俗的鉴赏让高一新生消除对诗词理论的畏难情绪,散文化优美文风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高二高三阶段,可以推荐阅读叶嘉莹的《小词大雅》《唐宋词十七讲》《古诗词课》,叶老丰厚的学养使学生感受到阳春白雪般诗词解读乐趣。对于文言功底扎实的学生,还可推荐阅读《人间词话》(王国维)、《唐诗综论》(林庚)等等。
以上是笔者对古诗群文阅读的一点探索,要推进课堂的高效,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但通过群诗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显著,从丰厚的古典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重寻古典诗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7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