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 蓉 成 萍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快速转移,农村社区被逐渐空壳化为儿童、妇女和老人的居住地。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功能日趋弱化,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留守老人 养老保障
问题的提出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保障功能显得相对薄弱。在社会转型、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等多种社会趋势的影响下,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关注的焦点。
笔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对贵州省兴仁县农村留守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回收298份,回收率为99.33%;有效问卷286份,无效问卷12份,有效率为95.97%。
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
留守老人基本特征。根据实地调研数据,笔者从人口学角度,对留守老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进行了统计:1.在接受调查的286份有效问卷中,男性132人,所占比例为46.15%;女性154人,所占比例为53.85%。男女性别比为0.86,男性数量略少于女性。2.留守老人样本的年龄分布为:60~69岁(低龄老人)182人,占63.63%,70~79岁(中龄老人)64人,占22.38%,80岁以上(高龄老人)40人,占13.99%。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调查的留守老人主要集中在低龄和中龄阶段。3.留守老人样本的文化程度非常低,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占96.8%,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占70.18%,女性留守老人占57.2%,男性留守老人占12.98%;初中文化程度的留守老人仅占3.2%,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者为零。4.在婚留守老人所占比例为81.4%,丧偶留守老人所占比例为18.6%,其中以女性留守老人为主,占63.7%;无离婚留守老人。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需求满足有直接影响,特别是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从笔者实地调研来看,农村留守老人的离婚再婚现象非常少。
留守老人经济供养情况。本研究主要从留守老人的家庭生活来源结构和家庭支出结构两方面来考察其经济供养的情况。
第一,留守老人家庭的生活来源结构。(见下表)
这一结果表明,留守老人除了依靠自身劳动收入,家庭成员的支持占绝对的比重。另外,只有极少数的留守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和社会养老保险金,获得的政府或村委会帮助的留守老人数量也不多,只占7.52%。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低,政府和社会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支持非常有限。
第二,留守老人家庭的支出结构。(见下表)
这一结果表明:留守老人家庭除了日常生活支出外,最主要的家庭支出是农业生产投入、看病就医和抚养孙辈支出。留守老人看病就医后不能报销的那一部分仍然是留守老人重要的支出项目。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在劳动之余,还要帮着照顾孙辈,孙辈的生活开销也占了家庭支出的很大比重。
第三,留守老人生活照料情况。(见下表)
根据上表,留守老人的起居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占97.54%,这主要是因为本研究中的留守老人样本大多是低龄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好,自理能力比较高。其次是依靠老伴照料,占53.8%。可见婚姻状况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有重要的影响。子女外出打工,只能夫妻间相互扶持。另外,未外出子女和邻居朋友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比例也比较高,分别占28.52%和16.37%。这些未外出子女一般离老人比较近,在同一个社区,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一般会提供必要的帮助。但留守老人没有得到村委会任何帮助。这表明基层政府在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缺位。
第四,留守老人精神慰藉情况。本研究主要从其闲暇活动情况、社会交往情况和心理压力情况这几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从闲聊活动来看,串门聊天和看电视是留守老人最主要的闲暇活动。这两项活动分别占86.63%和 58.38%,其次是散步,占45.84%。还有少量的人听广播和读书看报。可以说,欠发达地区留守老人的公共文化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从社会交往情况来看,除了未外出子女,留守老人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往频率并不高,大多数亲戚只能在逢年过节或者红白喜事的时候才会有所交流。可见,留守老人平时从其他家人获得的精神慰藉是有限的。从留守老人自我心理感受来看,78.6%的老人会觉得孤独,46.2%的老人会觉得害怕,21.54%的老人会经常觉得情绪低落,这些都是缺少心理安全的表现。留守老人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家庭经济情况、劳动负担、健康状况和管教孙辈等是诱发和加重留守老人心理负荷的主要因素,子女外出务工一方面会缓解留守老人因经济压力所产生的心理负担,但同时也加大了其劳动负担和管教孙辈的心理压力。
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
经济供养不稳定。国内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在传统孝悌思想的影响下,外出子女会通过对老人的经济补偿来弥补照料等方面的缺位,有利于提高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但是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外出务工子女可以使得一部分留守老人生活改善,但绝大多数留守老人依然通过自身劳动来获取生活来源,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非常有限,很多外出子女给老人寄钱都是为了农业生产投入或者自己小孩生活和教育费用的支付,只有在留守老人患了重病时才会予以支持。
就医难且费用高。农村的医疗水平还比较落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许多留守老人生病只能去乡镇或县城,由于交通不太便利,往往求医比较困难。虽然电话在农村慢慢开始普及,但仍有相当部分留守老人家里没有电话,而子女又不在身边,老人突发疾病时因无人知晓或就医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根据统计数据,留守老人生病的医疗费用最主要靠自己承担的占56.82%,主要靠外出子女承担的占47.35%,主要靠未外出子女的占12.40%,主要靠其他家庭成员和村集体或政府的比例很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对于原本经济条件就比较糟糕的留守老人家庭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很多留守老人因为无钱看病,只能拖着,遭受病痛的折磨。
患病后生活缺少照料。对于低龄留守老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相对较高,而对于中高龄留守老人来说,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换个灯泡都成了难题。而留守老人生病时缺人照料的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医院看病时,子女不在,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依,感到很失落。尽管许多留守老人在生病时能获得配偶、未外出子女等其他群体的照料支持,但因为照料的负担比较重、照料周期比较长等原因,照料的质量不是很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留守老人生病时身边无人看护。
结 论
农村留守老人的出现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这意味着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笔者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一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留守老人经济供养不稳定,就医难且费用高,生活缺少照料,精神生活贫乏。二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供需矛盾突出。留守老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需求大,而由于政府、社区和家庭等养老供给主体的缺位,使得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大而供给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社会支持不够。留守老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获得政府和社区的支持很少,政府和社区对留守老人的关注程度和帮扶力度不够。(作者分别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本文系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校研人文2009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