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承德寺庙的文化特点与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晨
【摘要】承德寺庙因政治历史原因以及雄伟壮观、寓意深刻、色彩柔和、线条优美的特点而闻名于世。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是发展当代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这些寺庙古建筑不仅代表了承德市的深厚文化沉淀和历史发展,同时也是承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应得到全力保护。
【关键词】避暑山庄 寺庙 历史价值
承德市位于我国河北省东北部,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避暑山庄是由宫殿,举行仪式以及处理政务的建筑所共同构成的建筑群。在山庄四周还有十二座风格各异的皇家寺庙,这些寺庙对汉族以及藏族的建筑艺术精华进行了充分融合,在气势上尽显皇家风范。同时,避暑山庄还包括很多各具风格的敕建寺庙,以及一些后来的官建寺庙和民建寺庙。这些寺庙从整体上组成了承德特有的寺庙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承德历史上的辉煌。
承德寺庙建置概况
承德寺庙的分类。早在清代,承德就有“多庙之城”的美誉。民间一提及承德的寺庙,有“海里号”之称,海里号为满语“多”的意思。承德的寺庙包括外八庙、避暑山庄内寺庙和市区寺庙三部分。外八庙实为12座寺庙,因其中八座庙没有喇嘛而且在京师以外,归北京理藩院管辖,故称为“外八庙”。在12座寺庙中,除最早营造的溥仁、溥善两座汉式寺庙外,其他寺庙无不朝向避暑山庄,以其众星拱月之势体现出天子居中、皇权至上的政治思想及宗教、民族政策的巨大力量。山庄内寺庙主要分布于山区,集儒、释、道三教及民间神祠之大成,是我国宗教建筑之缩影。承德除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内寺庙之外,市区内还有诸多庙宇。这些寺大都建于清代,多数为民间集资所建,也有几座敕建和官建庙宇。
寺庙建筑组群划分的特点。承德寺庙建设虽然星罗棋布,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以避暑山庄为中心,与山庄建设遥相呼应,最突出的就是皇家寺庙外八庙。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将承德外八庙分为三组:第一组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正东方向,自北向南排列在武烈河东岸,北面相连溥善寺,最南面是溥乍寺,这两个寺庙都位于同一个地势较低的阶地上。往北是位于第二级阶地上的安远庙和普乐寺,不但所处的地势较为高敞,同时殿宇也较为壮丽宏伟。外八庙的第二组处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正北方向,在狮子沟对面的山坡上自东向西排列,依次是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以及殊像寺,处于负阴抱阳的地理位置上,在避暑山庄北墙俯瞰其全景。第三组就是位于狮子沟东口以北山脚下的普佑寺和普宁寺,由于这里的地势比较开阔,因此在普宁寺后面的山麓石基上还营建了一座大乘之阁,造型颇为巍峨庄重。
建筑艺术特点。承德市区的寺庙,无论是敕建、官建和民建都是经过封建帝王直接或间接许可的。如果说避暑山庄外八庙具有清代皇帝利用宗教政策,团结怀柔各族人民,以达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之目的”的政治作用,那么,承德市区的寺庙则有着抑恶扬善、教化黎民、稳定社会的功能。因此在建筑布局上不仅顺应自然,体现强烈的自然气息,同时也具备强烈的对称均衡感和秩序感。在建筑形式上,主要体现出汉藏结合的特点,显得尤为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几乎每一座寺庙都是一段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记载。在建筑风格上,其辉煌壮丽与避暑山庄青砖灰瓦、朴素淡雅的建筑风格形成强烈对比。但是从整体上说,还是重点突出了避暑山庄,从而实现了建筑布局的和谐统一。
承德寺庙文化的历史价值分析
历史文化价值。承德寺庙所具备的价值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其历史文化价值,这也是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避暑山庄及其周围所环绕的寺庙清晰记载了整个清王朝的兴衰史,对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历史事件过程进行反映,同时也对当年皇帝的生活和思想进行了反映。这些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过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承德的众多名胜古迹以及广为流传过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都是十分生动鲜明的历史教材。避暑山庄和周边寺庙在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叛乱平定以及抵御外侵等多方面都作出了历史见证,并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人们通过这些历史古迹就可以对当年的历史场景进行联想。比如,在避暑山庄正殿中,清朝的很多皇帝都曾在这里接见王宫大臣、各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举行庆祝大典,对国家重要事务进行处理;在烟波致爽殿,咸丰皇帝被迫同外国列强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西太后策划了辛酉政变;普宁寺反映了准噶尔在沙俄挑拨策动之下进行武装叛乱,但最终被清政府平定的历史;安远庙是清政府利用宗教政策,怀柔、团结蒙古同胞的体现。
宗教文化价值。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在避暑山庄修建寺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这里成为宗教活动的中心,实现对我国北方各民族在精神上的统治,从而巩固其政治地位。避暑山庄及其周边寺庙对清王朝运用宗教策略以及相关的宗教思想进行了充分的表现,在建筑风格和建筑布局上也将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这三大宗教融合在了一起。清朝皇帝在将儒教作为正统国教、不断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学思想的同时,还将自己作为无量寿佛和文殊菩萨的化身,将自己宣扬为君佛同体,体现着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的融合。此外,清王朝还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同道家的阴阳五行思想以及佛教的曼陀罗思想融合在一起,从而使承德避暑山庄周围的寺庙都成为我国当时的宗教整合体。例如,广安寺就是一座以戒台形式出现的寺庙,所以又称“戒台寺”,寓有“受戒之礼”的宗教意义和“法理天下”的政治意义,其愿望是使儒教佛理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工具,因而达到天下广为安宁的政治目的。
建筑美学艺术价值。避暑山庄所体现出来的建筑美学主要是将江南的古典园林精华同塞北的山水风光充分结合在一起,同时还反映了帝王建筑的气象。而周围寺庙则将我国各民族寺庙建筑美学的所有优点几乎都吸收过来,在一个小的建筑群上对我国多民族的宗教文化进行了完美体现。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的寺庙建筑,虽然在建筑风格上表现各异,但是在整体的空间布局上却是和谐统一的,较为完美地体现了我国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互相融合和共同发展。既体现了我国民族大团结的局面,还实现了建筑美学同皇权一统思想的结合。
承德寺庙的保护和继承
从承德现存寺庙建筑质量上来说,虽然大部分寺庙古建筑至今依然基本保存完好,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毁、遗址遗迹无法辨别以及一些殿堂无存的情况。从承德寺庙古建筑使用性质上来看,极少数寺庙的使用价值已经遭到了破坏,同时被占用,但是大部分寺庙还是保存了基本的使用价值。从寺庙周围环境上来看,目前大部分寺庙所处的环境都已经被人为破坏。虽然近年来我国对承德避暑山庄以及周围寺庙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承德市政府也在有关的历史古迹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目前承德寺庙的保护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用地布局不够合理,出现了部分非文物单位占用承德寺庙用地的现象。比如穹览寺,目前仅存寺庙的正殿、后殿、鼓楼和庙门,其他用地已经被有些单位所占用;其次,寺庙周围新建建筑的建筑面积都过于庞大,高度过高,将这些古寺庙湮灭于新建高层建筑的阴影之下,完全失去踪迹,很难让人们去感受这些寺庙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所在;再次,国家以及省、市对这些寺庙的保护力度不够,一方面对寺庙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缺乏对寺庙的维修,使很多寺庙都面临消失的危险,比如海云寺和酒仙庙目前都亟须维护。
复原其建筑形制。首先,勘察寺庙现存情况,根据记载复原其建筑形制。以海云寺为例,目前该庙后殿已无存,建筑装修均已改动,被辟为民宅。寺庙前登山石阶保留完整。据记载:海云寺前有登山石阶三十五级,可达至二层平台。有两座旗杆,两侧各有小房一间,为登山礼佛者休息处所。正中为山门,自二层平台登十二级石阶上有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前殿,前出廊檐,硬山筒瓦顶,方砖漫地。穿过前殿过八级石阶为第二层院落。有关部门可以在现存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记载复原其建筑形制。
制定保护措施,发掘历史文脉。根据《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会龙山坡规划为居住用地,新的人流势必带动寺庙香火的延续,同时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破坏。新的居住建筑能否与古寺相协调;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在《承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有强制性条文:对市区内存的酒仙庙、海云寺,必须保护好现有遗存,不得改作他用,周围要划出风貌协调地带。根据此规划,承德市特在海云寺周围划定相应的风貌协调保护区,并要求保护区内的新建筑,其外观要与原建筑相协调,并相应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只能相得益彰,不能喧宾夺主。在古建筑风貌协调保护区内,不得破坏古建筑的环境风貌,其建设方案必须在征得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后,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是发展当代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建筑遗产是历史的沉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是财富,不是包袱;保护它是责任,不是负担。寺庙古建筑,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了解人们生存城市最真实的依据,应该得到全力保护。(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