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之预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111-01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不看重预习这个环节,我认为,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就等于自己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的获取数学学习技能。预习无疑是先学后教的一个良好载体。
一、认真研读教材,确定合适的预习内容
从教材上看,我们现行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更适合学生预习:首先,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其次,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的。
二、针对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预习方式
1. 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
要求学生首先通读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摆一摆甚至剪一剪,为理解和掌握新知做准备。例如:刚刚讲过的《圆柱的认识》,学生通过读、划就会了解以下内容:圆柱的底面、侧面、高的定义,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的哪部分,本课的知识点基本清楚无疑。
在检查预习效果时,不妨让学生来担当主讲,其他人可以补充,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知识的碰撞中还可能闪出智慧的火花。
2. 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题,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如果和课本上的不同,要思考:我的方法对不对,哪种方法更好,是不是针对不同的已知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法更简便,以及怎样的书写格式更清楚更合理等等。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课上可以博采众长,辨别分析,拓展大家的思路,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三、培养预习能力,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
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2. 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
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3. 注意预习与新授课的衔接
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听一听;学生说不明白的,教师就要点拨;书上看不到的,教师就要补充。
大量的实践证明,真正有质量的数学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6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