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改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苑 高婧 孙秋
提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农村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1.单亲监护型
这种为父母双方由一方在家照顾,另一方外出务工组成。据调查统计有大约42%的家庭属于单亲监护型,这种类型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说会造成:关爱不够,缺乏父爱或母爱等性格问题,影响孩子的良好发育。
2.长辈监护型
这种类型多为父母均外出务工,由老人在家照顾孩子,而这种类型的家庭或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愿与同龄人交流,再加上老年人身体不好,文化程度不够,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也无法照顾好孩子的身体。
3.自我监护型
这种类型多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一个人在家乡读书,仅由近亲帮忙照顾,这种环境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缺少父母的关爱。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一般、较差的占68.3%。学生们将“学习无人辅导”列为造成自己学习成绩偏低的第一要素.有75.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缺乏家教观念
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应有的家教观念,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打工挣钱上,很少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的学习。
(二)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
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多数每年仅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家。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缺少正常的亲子交流与亲情关照,使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与孤僻、冷漠。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孩子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父母外出基本上采用了隔代抚养这一监护形式,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
(三)留守家庭缺乏必要的教育和管理能力
一般来说,农村中有一定能力和具备相当素质的人更倾向于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守家庭多数是老年人,老年人被委以看管孩子的责任,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相应的能力和知识准备。
三、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大教育投入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政府应高度重视,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学校加强教育和管理
学校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务工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等。
参考文献:
[1]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351―353.
[2]刘志春.生命教育: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170~172.
[3]辜胜阻.农村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与化解对策团.教育研究,2004,(10):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6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