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许多农村青壮年到城市里打工,可是由于種种原因他们很难将其子女带在身边,这些被托养或寄养在亲友家中的儿童我们称之为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本应该和父母一起生活,因为父母对亲子的感情和照顾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这种共同生活所形成的温馨家庭氛围能使儿童健康成长。可是如今却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据调查统计,当前我国有2000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性格、道德行为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留守儿童已成为中国的教育不得不正视的一种新现象。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存在诸多不足
  多数“留守儿童”都是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由此形成“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年龄差距大,知识能力有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问题他们不会分析原因,也不愿意与学校配合,所以容易形成两种弊端:“严厉和放纵”。要不就是训斥一顿,要不就是袒护,最缺乏的是科学的教育方法,平时对孩子要么溺爱娇惯,要么粗暴、冷漠、放任自流。彼此间很难有真正的沟通,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性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终身性、个体性、灵活性和感染性等,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比较缺失的,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不够关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孩子的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缺少进取心、上进心,进而影响孩子的生理、心里的健康发展。
  (三)道德行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差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出现问题。留守儿童自身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更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父母不能时常陪在孩子身边,临时监护人往往职责不明,忽视了孩子的各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安全问题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
  (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
  一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早日脱离贫困落后的农村,把孩子留给祖父母,夫妻双方外出打工,误认为只要给孩子充足的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他们认为父母外出挣钱,让孩子吃好穿好,由祖父母照顾,就是幸福的。因而,忽视了父母的教育责任,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责任感,出现了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1.重视净化周围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指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父母或监护人要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睦,创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让留守儿童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绪情感,让留守儿童感觉到大家对他的关心、爱护,摆脱缺失父母关爱带给他的孤单。监护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注意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环境的监管,严格各种宣传媒体的舆论导向,引导留守儿童增强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对不良环境诱惑的分辨力和抵抗力,使他们的成长有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2.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因此学校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首先,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学校要记录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学校要及时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变化,尤其应该明确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所在,针对他们所缺少的家庭教育“对症下药”。
  最后,在农村家庭功能不健全、家长教育素养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
  3.让家庭承担更多责任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了儿童成长的环境。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不仅不能因为不在孩子的身边而推诿责任、放弃行动,而且还应该积极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弥补家庭拆分给自己子女带来的伤害。根据调查,外出父母和留守子女联系时很少关心孩子的心情和困难,多是一味地说教。这一方面是因为外出父母缺少意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少教导留守子女的方法,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政府和各界应该加强宣传和引导,指导流动父母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帮助留守子女。
  4.加强社会的综合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首先,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公平的义务教育政策。要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其次,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倾斜,使农村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国家和政府应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村中小学,切实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化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存在是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力,面向留守儿童构筑起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制,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