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促进民族关系团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世军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涵丰富,党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概括。社会主义文化以人为核心,以意识形态为主导功能,涵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整体功能结构。社会主义文化功能多样,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可以实现其促进民族团结的功能。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探讨较少,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推进这方面研究。
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民族关系团结
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指中华民族繁衍不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其内生性。中国古代民族史和民族交往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的认知,是形成民族共识的基础。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南迁,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番等,凡此种种交流无不加强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民族团结。传统中华文化的大一统思想是促进民族统一重要因素。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帝国主义的入侵,无数中华儿女、仁人志士的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民族解放,维护了民族团结,这一切是中国民族以强大传统文化凝聚力为精神支柱赢得的。丁德科研究员认为“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形成和演变发展中地域的广阔和民族的众多,决定了大一统思想的博大多元,天下一统的内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保持一个民族内在和谐统一的共同意识。
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其关键是反对分裂,核心是强调民族共识、平等、和谐,这也是社会主义大众的文化的重要特征。达赖和“东突”势力在境外的非法活动,就是妄图恢复其个人特权统治,利用文化差异、宗教的封闭性特质制造民族隔阂,破坏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文化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是增进民族了解,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强调整体,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的形成,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强大凝聚力,主导着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生活方式和主流价值观念,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继承了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精髓,激励着民族文化的新陈代谢,创新发展,永葆活力。社会主义文化又是一种“智识”文化,即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最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各民族个人家庭的幸福,是民族文化“智”识,与封闭的、封建的、奴化的文化有根本的区别。历史上封建剥削阶级利用文化愚化,利用封建迷信维护封建统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的质朴性,但要反对其保守性、愚昧性的元素。剥削阶级利用文化差异,宗教迷信,制造愚昧,产生民族隔阂,激化民族矛盾,进行分裂国家活动。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大众的文化,而大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大众,大众的民族渊源和文化纽带无法割断,长期形成的民族感情纽带紧密相连,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和民族团结。这个认识有利于凝聚民族共识,也是民族的“智识”,民族的科学认识。
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构筑和谐文化,形成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撑
贯彻社会主义文化的“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民族团结。我国现在开通了藏语、维语、蒙古语、朝鲜语等少数20多个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中央大型联欢晚会的民族类节目也占相当的比例。除了影视,还有出版读物,2008年涉及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字选题806种,占总数的78%,新疆10家出版社民族文字选题1059种,占总数的77%,其中涉及宣传十七大精神若干读本,民族理论教程,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对于提高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少数民族“四有”新人,强化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起了重要作用。当然,“百家争鸣”是为了文化的繁荣昌盛,“双为”是“双百”的前提,而不是以此为借口,搞族群对立。“百花齐放”,是指文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即坚持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统一,不是制造意识形态的混乱。在当前形势下,必须通过协调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使民族文化资源于传承中发展;统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和民族文化传统,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建设和思想领导,从而提高辨别在民族团结是非问题上的能力,使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相适应,构建和谐文化,为民族的团结、共同进步繁荣聚集才智。
三、正确处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由主义
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要正确处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由主义。
首先,发展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关注文化的国际性,又要警惕国外敌对势力文化自由主义掩盖下利用宗教等手段和平演变。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任何一个区域和民族都将自觉、自由融入其中。所以若树立本民族文化意义的国际品牌价值,须以民族文化品牌的传播带动民族文化意义的传播,使本民族开放的包容性文化意义在民族交往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政府要反对地方保守主义,加强文化品牌产品的整合,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古迹的修复,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发展面向未来的、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文化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如果没有本国各民族的联合,就没有世界范围内的自由人联合体,就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现在中东、北非的国内政局动乱,社会动荡,无法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更不要谈为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强大的物质生产力。所以以文化为先导,积极引导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历史上的民族主义国家复兴大都有先导的文化觉醒。面向未来的文化一定是能够使各族人民消除隔阂,必是一种异中求同,走向统一的文化。未来的文化不是西方自由主义的文,而是和谐的文化。只有和谐的文化才能促进民族团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7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