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瑞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78-01
  摘要:学贵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巧妙地设疑,可以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质疑能力 授人以渔
  
  1 营造质疑环境,鼓励大胆想象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识地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表达给教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到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从而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2 授人以“渔”,探寻“疑”点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要主动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教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例如,在应用题综合练习中,有位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暑假中李莉计划7月份完成1860道数学题,结果头2天就完成了计划的10%,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大多数学生列式为:31-1860÷1860×10%÷2;有的学生用方程解,设可以提前x天完成,列方程得:31-x=1860÷(1860×10%÷2)。老师肯定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工程应用题的思路,能解答这道题吗?学生又想出了以下儿种方法:31-1÷(10%÷2);31-(1-10%)÷(10%÷2)-2;31-2×(1÷10%);直接设为x,列方程为:31-x=1÷(10%÷2)。老师再启发学生:你们刚才用工程问题的思路,把计划(实际)的工作总量看作“1”,列出的算式比原来简便得多了,再想想,能不能把实际的工作时间看作“1”,列出更简便的算式呢?一部分学生终于想出了“31-2÷10%”这种最佳解法。这位教师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 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要做到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
  
  4 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教师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置学生于“愤”“悱”状态,使学生不得不疑。
  4.1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其有所发现。再次,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最后,要防止时间不够,使提问流于形式。
  4.2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若得不到及时补救,问题就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4.3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与教材、教师、同学与环境等课程要素的互动,让他们带着疑问去听课,去寻求解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会更明确,教学效果才会更明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8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