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激励性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理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课堂教学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索激励性教育,发现激励性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中也深切的感受到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将抽象的数学生动化,才能打造高效率的数学课堂。通过实践,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精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尽快全身心的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一堂课的开端很重要。我们的一堂课可以趣味性导入,把学生深深地吸引过来;也可以由旧知识导入,让学生从熟悉的知识逐渐过渡到新知识,没有陌生感,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成功的愉悦感;也可以从生活实际导入,使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总之,导入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唤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总之,精美的开场,能使学生对你的课堂一见钟情,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个人的思维活跃起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
  二、 启发性教学,激发兴趣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卢俊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投影、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形、声、色、体直感,增强教学艺术感染力。采取设疑、布谜、创设悬念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充分发挥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发展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对直观辅助手段的兴趣及时引导到教学内容的探索上来,给学生设置一些“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思考还未想通、准备解答还有些困难的“愤悱”之感。
  三、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激发成功兴趣
  课堂是师生互相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在课堂上如果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把课堂让给学生,不给他们展示的平台,任你老师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学生偷看小说,做小动作,甚至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专心听讲,却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课堂死气沉沉。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质疑,并让他们展示,从中学习―发现问题―质疑―再学习,这样我们既可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能让他们在不断质疑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 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成功的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人在紧张的时候思维也是最迟钝的,魏书生老师就要求学生在“松、静、韵、乐”的状况下学习,教师在“松、静、韵、乐”的状况下工作,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提高的舞台,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解放学生的口、手和思维,让学生敢说、敢做、敢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努力做到“果”让学生自己摘,“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情”让学生自己抒,“题”让学生自己解,“法”让学生自己探,让学生在“误”中感悟,在“错”中切磋,在“探”中感叹,在“情”中自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主动中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教师成为主导者。我们要认识到教师是帮助学生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路是需要学生自己走的,要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感受更加深刻并更加努力,成功并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激励性教育是一种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在实施激励性教育的同时,时刻铭记着以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为核心,时刻铭记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本着这个原则,让激励性教育发挥出它的价值,使亿万人的心共同为祖国的明天而跳动。 时代在进步,在发展,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有责任为教学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时,那么你就融入了为教育事业的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一个大熔炉中,通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锤炼、敲击、磨砺,反复地调整、聚焦,同步共振,教师和学生形成同心圆,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9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