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健康快乐学习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莹
中学数学是一部分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很难产生兴趣。由于学习上的失意,导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受到影响,有违我们教育工作的本质。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的新课堂模式提出的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尤其重要。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3.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4.动手和动脑相结合。5.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艺术
1、利用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教学中,常听到学生说:“我怕老师提问时点到我的名字,讲错了难为情,同学会看不起自己。”产生这种想法的根子是产生差错。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畏惧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跟学生讲,差错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古人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为产生了差错,学生才会去分析差错的原因,去避免差错,失败是成功之母。
2、调整节奏与方法,帮助学生消除畏惧情绪
数学是初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学生认为代数繁,几何难。遇到较难的题目或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老师需从学生实际出发,铺设台阶,降低坡度,调整教学节奏,采用各种教具和方法,使学生听懂并接受。
3、培养学生的兴趣
如果没有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的思维活动,所以要引导学生立定志向,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中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结合教材讲数学史和古代数学问题,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使学生感到自豪;介绍我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激起学生羡慕和模仿,决定成为祖国有用之才。组织开展抢答赛、小组赛、数学知识应用设计比赛等活动,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失去了对数学的畏惧感。
4、明确目标,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中学生学习往往没有具体的目标,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向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教师要按照课时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掌握什么知识、技能,解决哪类问题,并及时检查和校正。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业上要分别提出不同的期望,对后进生辅导,也先要规定短期目标,例如测验合格,并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对于新学习的知识,教师应告诉学生,开始学时都感觉很难,每一届的每位学生都是如此。只要钻下去,就会理解,而且觉得比几何要简单的多。这样使学生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5、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学生解题时遇到挫折,主观愿望得不到实现是常有的事。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够,就会产生焦躁颓丧的情绪,致使主体一事无成。这种现象若出现在重大的考试中,则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抗挫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6、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
学习环境影响着学习的数量和质量,而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又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再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觉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利用这种觉察去创设、去发展能引起学生关心和探索的情境,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说话风趣,使人兴奋的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悬念,积极开动脑筋。而紧张的令人害怕的课堂情境,会使学生提心吊胆,什么也无法思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也就活跃了课堂气氛。
7、要帮助学生培养面对考试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前思想工作。考试前教师要教育学生:第一,学生对自己的水平要有清醒的认识,平时的目标可以定的高一些,但对本次考试的目标要低一点,要低于平时成绩;第二,如果考试比较难,要想到觉得难的不只是你,大家都一样,这样,心理就会放松些;第三,遇到难题,应跳过去做其它题目,不要盯住不放,否则会影响其它题目的解题时间,造成紧张的情绪……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对思维和逻辑发展,对良好心理和性格的形成,都是极为有利的。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健康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1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