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丽媛
摘要:平等、热烈的探究氛围,多样活泼的课堂探究形式,生活化的探究角度,都是为了回归中学历史教学的真义,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激活历史,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还需要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去探究。
关键词:历史课堂 教学改革 探究式 实践与思考
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们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思想、有自主能动的人,把学生当成了盛知识的容器去填充,而没有让自己充当引燃物,去点燃火焰,结果灌得自己连同课堂在学生面前面目可憎,学生则因消化不良而萎靡不振。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不是死的,历史这个词语的本来意思乃是探索,因而历史是活的,是活动着的昨天。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激活历史,让学生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体验那扣人心弦的动人历程,总结出历史规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并将其内化于自己的实践活动,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真义。
一、给学生评判历史的机会
作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历史事实显然是无法改变的。但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对其看法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个体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历史教师应尽量地让学生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与评判历史。而不能单纯地用老师的眼光、编者的眼光看历史,把主体学生的“活”的认识过程掐死。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对左宗棠其人所做的事情作了如下罗列:镇压太平军、创办洋务、收复新疆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史实谈谈自己对左宗棠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左宗棠。他们既不会因为左宗棠曾经镇压过太平军,就把他的功绩全盘否定;也不会因为左宗棠曾经收复新疆就把他看成民族英雄而对他加以全盘肯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历史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们也相应地懂得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明显地活跃起来。
二、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回归现实
结合现实,回归历史教学真义,笔者尝试了一条以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其内核概括以下要点。
1.营造探究历史的氛围
传统的“师讲生听”模式扼杀了历史的鲜活生命。教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学生被动的听、写,机械的背。要改变这一情形,就必须尽可能营造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学术探究氛围。
教师可走下讲台,走进学生,搬走讲桌,让出黑板,腾出空间,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可围成圆桌,可对面而坐,可分成多方,变课堂为世界,为某一国、某一会场,或“议事堂”。让学生走进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激活他们心中曾涌动的历史情节。这里无压制、无权威,唯有热烈、严谨的探究气息。这样,学生才渴望思考、敢思考、能思考,而且会通过各种形式忘我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我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方,鼎立而谈。学生急切的读教材,查资料,了解掌握本集团及其所面对的“敌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力量的比拼,最后找出其中蕴涵的历史规律,教学效果奇佳。
2.设计探究历史的形式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教学中教师不能做“传声筒”“复印机”,应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我们能做的,是为学生设计各种喜闻乐见的历史探究形式。可以是研讨会、辩论会、座谈会、演讲赛,也可是历史剧,小品、影视,还可让课堂变成会场、战场、谈判场,甚至可以某个时期的报纸,实地参观,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多样的形式,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探究平台,“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我们不要求学生的表达多么完备,只追求学生在完成每一课题时对探究过程的切身体验。因为最精当的结论教材中已表述明了,最后还是回归教材,但学生却已深切理解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这才是目的。精心设计课题,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与调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爆者、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既不放任自流,也绝不包办代替。这些形式,会激发学生空前的探究热情、激情,挖掘他们的潜力,学生会主动的付出超常的心血去真正地学习,获取信息,分析研究,表达展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会让学生在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实现。
3.选取生活化探究角度
首先,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与社会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命题时,发现身边的历史,生活中的历史,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使历史感与现实感融为一体,让学生觉得历史并非过眼烟云,而是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如学习美国的西进运动,就同我国目前的西部大开发相比较,由当前的国际热点朝核六方会谈,追溯朝鲜战争及其根源问题,设计“中东问题的由来”这一命题,让学生彻底揭开这一长期国际焦点问题的神秘面纱。
其次,还原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使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能体现其品质和精神的生活细节,让他们不再是平面的画像,零距离与他们接触,在实现历史教育其他目标的同时达到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目标。如学习美国内战时,特意要学生关注林肯的生平经历,“试着给林肯写传记”,有学生如下简单的概括让我们震惊于林肯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22岁做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又失败,24岁重操旧业做生意,又赔得一无所有,26岁他的情人不幸死去,27岁时他的精神完全崩溃,几乎住进疯人院,29岁再次竞选州议长失败,31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39岁竞选国会议员再次失败,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时竞选总统成功,却遭逢内战,战后连任,却被暗杀!他之所以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能与华盛顿比肩的总统的原因也无需再讲,学生们包括我无不被他所感染,人生观教育也完成。
总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1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