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轻松作文”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向芳

  摘要:“轻松作文教学”探究的思想核心,是要遵循写作学科的自身规律,重视学生写作的起动程序(需要,兴趣,冲动),即注重学生写作心理方面的研究,从而完成“事物--认识--文章”的转化过程。"轻松作文教学"试验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写作知识。
  关键词:启动程序摄制力 表现力 捕捉感点 物我交融
  
  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长期以来,有识之士作过努力的探索,但为什么不少学生仍视作文如畏途?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学作文教学偏重于文章本身的研究,极少注重学生写作心理方面的研究,违反了写作过程的自身规律。如何使学生消除对作文的厌烦,恐惧心理,轻松愉快参与写作活动? 这里,笔者以研究探索为出发点,围绕“轻松作文”问题作了一些教学尝试。
  一、形成自我需要,诱发轻松愉悦的写作情感
  何谓“轻松”?词典注:“不感到负担,不紧张。”学生如果贮备丰富,感觉多多,容易落笔成文,自然会化紧张,恐惧为轻松愉快;学生如果已经形成潜在的写作需求,就能充分地发挥写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不会把作文看成是“苦差事”了。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直接引发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写作需要,激发他们作文兴趣的产生。
  心理学研究理论认为:“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并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伍棠棣等主编《心理学》)
  激励教育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推动的,而动机则是自需要所引起的,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有目的的活动。如此周而往复,延续不断。其心理过程如下:
  人有饥饿感才会有食欲;学生在学习中一旦形成需要,就会产生求知欲,进而积极愉快地学习,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现代写作教学理论十分重视学生写作心理,重视学生写作的起动程序(需要、兴趣、冲动),这是与传统写作教学理论最大区别之处。
  回顾中学写作教学,大部分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评改。把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创造性劳动统一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呆滞的应试技能训练。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为了应试突击操兵,本着“怎么考怎么教”的心态,把作文教学带进了应试作文教育的怪圈里。忽视学生写作的起动程序;缺乏发现能力(感悟动情点、捕捉写作灵感、洞察深刻意义);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是“奉命作文”,缺激情、无感觉、少动力。这样的写作教学,由于违反了写作学科的自身规律,最终吃力不讨好。正如写作学家刘庆锡在《基础写作学》指出:“第一重转化极为重要的。生活单薄,思想贫弱,不善于观察,不长于想象,缺乏‘发现’的能力,这对于‘写作’来说,的确是致命的缺欠,是‘先天’的不足,是极大的不幸!” 应试教育中的教学以应试为第一需要,根本没有兴趣不兴趣可言;现代写作研究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以认识生活,积极探索人生为出发点。有感而发,有事而叙方为乐事。
  二、遵循写作规律,完成轻松作文的新旅程
  写作“是一种借助语言完成观念、情感传递的复杂精神产品的制作过程。”现代写作研究告诉我们:任何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从“事物”到“认识”,再从“认识”到“文章”这“双重转化”过程。写作者要能动地感知客观事物,转化为自己的意识和情感,这就是完成了第一重转化;然后是作者的意识、情感向文字表现转化,把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完成观念,这就完成了第二重转化。
  (一)有目的观察积累,培养认识生活的“摄制力”
   1.有意观察,丰富表象
   善于观察生活,才能不断丰富头脑中的表象。表象越多,联想就越广越深;表象越少,联想就越窄越浅,质量也越差;如果没有表象,写作就根本谈不上任何联想。教师指导观察,要有长计划,短安排;还要有鲜明的指向性和体现指导生活的实用性。
  不同文体、不同作文内容,其观察指向和实用性能力迁移也不同。如培养写景状物的能力,可以带学生踏青秋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在教师的点拨下,调动五官相通的感受,达到目迷神醉的境界,品味到“文思如泉涌”的乐趣。这样学生有意观察生活,领悟情景,感知生活的习惯渐渐形成。表象丰富了,也就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2.有意积累,丰富贮存
  人脑的“记忆器”主要起贮存作用。有意观察生活,能丰富头脑中的表象。但人脑的“记忆器”往往随着时间推移,时过境迁而出现淡忘现象。有意积累,才能使学生及时积累生活感受而不至于成为过眼云烟。下面是指导积累贮存的几点做法。
  (1)写观察日记 (2)读书剪报 (3)朗读录音
  3.有意发现,捕捉感点
  如果说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则是写作的关键。能动地感受生活的能力越强,“物我”交融的能力就越强,“发现”就越多,写作冲动就越大。
  (二)有目的指导训练,培养学生迅速成文的“表现力”
  学生怕写作文,还跟“怎样写”有关。写作过程中的第二重转化必须具有布局谋篇的能力、规范用语的能力、严谨表述思维的技能和技巧的能力。这些能力愈强,成文就愈快捷,愈完美。如何指导训练?
   1.从成功文(包括教材中的范文、古今中外名著、学生优秀作文)的具体表达中汲取“怎样写”的营养。这些作品已在作者的大脑中经过了循环往复的传输扬弃过程,它们都是作者精神劳动的结晶。利用这些作品的成功的语言、或者成功的构思,哪怕是成功的标点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来提高他们的审美格调。
  2.从“格”入门,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规律,从而促进写作能力迁移,完成模仿一一借鉴一一创作这一飞跃。
  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不仅要教会其掌握写作上的规律,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提倡象林黛玉进贾府那样,不可多走一步路,不可多说一句话。写作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作文思维活跃,立意新颖,构思奇异。
  三、培养评价能力,体验成功作文的喜悦
  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但是,长期以来,以教师为本位的传统作文教学,把学生写出的文章作为每一次作文练习的终点。由教师独自评改,忽视了学生修改这一重要环节。久之成习,苦了教师,误了学生。根据叶圣陶先生主动论的启示: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让学生考虑如何修改。近年来,我坚持变封闭式评改为开放式评改,实行老师评改和学生讨论评改相结合,使用评分表打分。意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作文全程训练缩短周期,变冷处理为热处理;还使老师既从繁重的详批细改中解放出来,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仲梁张振华《作文与思维训练》
  [2]刘庆锡《基础写作学》
  [3]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