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物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慧仙

  [摘要] 对目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薄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学生 提出问题 能力 方法
  
  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能否实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前提。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高学生问题产生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我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并有利于班级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但目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仍然较薄弱,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1 学生课堂提问的障碍分析
  1.1缺乏问题意识
  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够重视让学生提出问题的现象,而过多地考虑如何设计问题去提问学生,由此使学生总是被动地回答问题,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降低,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淡薄。学生至多是在遇到不会做的问题,才会向教师请教怎么做,很少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教师的教学思想只注意启发学生回答问的能力,很少注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还有的学生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会引起老师、同学的耻笑,所以就算学习中产生疑问,自己解决未果,也不敢发问。
  1.2不正确的师生观
  有些教师的民主、平等意识淡薄,对学生严肃、刻板,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导致学习心理沉闷、压抑和恐惧,在面对面的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敢反问、质问、反驳教师,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学生的问题除了教师的提问外,更多的来源于教科书、教辅读物、试卷等,当他们解决问题有困难时,不敢对这些资料上的问题提出质疑,往往首先怀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权威的崇拜心理严重削弱了学生提问的胆识。
  1.3提问技能障碍
  提出问题需要会发现问题,并用信息传输媒体清晰地表述出来,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提问技能作基础。中学生物学教材、生物学实验以及学生周边环境对中学生来讲包含着许多“问题”,然而,在学习过程中,能经常发现问题的学生并不多。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不知道怎样提出问题,也提不出问题。
  
  2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对策
  2.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1.1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使其敢问
  学生方面,要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转变观念,认为上课只需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就可以了,要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才是真正参与到课堂中。
  教师方面,要营造自由氛围,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的大胆提问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提出进一步思考后所产生的新困惑、新问题。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教师也决不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对于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提出问题。
  2.1.2 创设问题情境,使其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主要有:(1)原型创设。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如在讲授“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家做糖拌西红柿或腌咸菜;或给萎蔫的蔬菜撒些水使其恢复原状;观察它们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对此类事实比较感兴趣却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2) 实验创设。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这种问题情境创设在生物学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在教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时,可以通过水分的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针对整个实验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生物学史创设。生物学史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把这些史实作为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献身科学的热情。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以普里斯特利、萨克斯、恩吉尔曼和卡门、希尔等人的有关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而展开,学生通过思考一系列问题,最后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4)热点创设。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更是一马当先,如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移植、生物芯片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另外国际重大事件中如炭疽、生化武器等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将这些热点创设为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5)多媒体创设。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
  2.1.3 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老师要及时点评,加以指导。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参差不齐,老师在鼓励的前提下应及时点评,给予指导点拨,让学生明确哪些问题更有分析、探究的价值,使学生在得到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
  2.2 让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具备质疑能力又是会学的重要标志。所以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2.1 发现问题的对策
  要提出问题先要会发现问题,并用信息传输媒体清晰地表述出来,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提问技能作基础。我们要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2.2.1.1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为研究课题提供第一手材料和数据,使我们不仅能了解现实问题,验证假设解决既定问题,还能发现新问题。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1)访谈调查。个别采访、开调查会,采用的是问答式、讨论式,要同被调查者平等对话,采取虚心求教态度,并口问手记。这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之后,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2)问卷调查。在调查研究中,发问卷的形式是最常用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它简便易行、节省时间,所收集的材料也比较容易整理和统计。有时用无记名形式问卷,可以获得访问或开会调查所不容易获得的某种有价值的资料。
  2.2.1.2自然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来发现问题:
  (1)观察发现问题。观察是提出问题的基础,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如学生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各个时期的特征,并提出自己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做实验时,往往是按实验指导的步骤操作一遍,得出结论,就算完成任务。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别人设计的探究性试验计划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这样,对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提高整体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很有帮助,关键是有了这样的班级氛围,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提出问题能力逐步提高。因此,在学生观察、实验、感知生命现象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针对观察的现象和实验过程提出问题。

  (2)思考发现问题。观察是提出问题的基础,而联想和思考则将问题引向深入,使问题层出不穷。对实验的思考发现问题,如当学生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观察之后,知道一些形态结构特征,就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联想和思考,从新旧知识联系方面、结构与功能的作用方面或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方面提出问题。如学生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装片时,认为能看到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就可以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想人类的疾病,进一步思考在研究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上提出问题,使学生懂得对一事物的研究探索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提出问题。联想越广泛,产生的问题就越丰富,思考越细致,发现的问题就越深刻。通过联想和思考,逐步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也可以从对课本内容的思考上发现问题,如:①在知识的产生原因上找。如果对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知识有相关搞不清,那不妨在此提问。如学习“细胞的分化”时,教师就可提出“它与细胞的分裂有什么关系”等问题。②在知识的探究结论中找。如果对某一事物究竟有哪些特征,说不出或不能说完整的,那就在此提问。③在知识的疑问处上找。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来,教师就可据此提问。
  (3)实践发现问题。让学生把课堂上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棘手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做“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时,把等质量的两个胡萝卜条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并提出问题: “这两个胡萝卜条哪一个会增重?” 许多学生认为:浸在盐水中的胡萝卜条质量会增加,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水大。果真如此吗?通过实验,结果恰恰相反。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想象与事实发生了矛盾,矛盾中又冒出了新问题。
  2.2.2 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
  (1)列举因素,即从各方面列举出影响某一事物的因素。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提出途径,即尽可能多地想出做某项工作或某项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途径有哪些?(3)探究原因。就某一事件的发生,追究其发生的原因。如:在细胞呼吸教学时,可以提出为什么堆放着的谷堆内部会潮湿发热?(4)推测后果,推测某件事的发生可能导致的后果,如:如果温度过高,酶的活性将怎样变化?(5)反向质疑,从相反的方向对某一事物进行思考。如;某种酶的最适pH为7,pH升高使酶的活性降低,那么pH降低时酶的活性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6)比较异同,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概念,就其属性特征,比较异同。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到底有何区别?(7)假设想象,想象某种现实生活中有可能的现象成为可能时的状况。如:假如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北极冰川全部融化,地球将怎样?(8)突破常规,避开成见或习俗,以新观点理解和思考事物。如:能不能利用器官移植技术把猪的心脏移植到人身上呢?(9)时空变迁,设想同一事物随着时空的变化可能产生的变化。如:胃蛋白酶在胃里具有催化作用,那小肠里是否也能有催化作用?(10)找出缺点,尽可能找出某一事物的缺点。想办法改进。如:某个实验设计有什么缺点?该如何改进。(11)变异提出问题。适当变换题中的条件或结论,将命题作进一步的推广与引申,如教材中的变式训练。
  总而言之,教学的真正含义,不是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揭露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中培养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华.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06, 24(15).
  [2] 梁燕. 生物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B07): 453-4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