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高专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 虹

  [摘要] 该文针对高职高专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介绍和总结,提出了以适应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思想。
  [关键词] 高职高专课程 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货物运输业,特别是海运和空运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它们是我国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组成方式,并为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根据近两年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主要就业岗位为外贸业务员、跟单员、货代从业人员、报关员等。因此,为了不断满足市场对国际货代从业人员的需求,扩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在课程教学中,笔者本着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不断致力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以期发挥高职高专教学特色,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1 明确树立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课程设置主要是面向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课程专门研究国际货运操作程序,主要涉及有关国际货运中海运、空运和陆运的各种理论与实践操作。
  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以下3个方面的职业岗位技能:首先是方法能力,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通过热点案例的讨论,模拟实训的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的独立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是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海运进出口、航空货运进出口、陆路运输等一系列订舱、计算运费、缮制提单、安排出运程序及相关单证,具备运用相关法律解决货运纠纷的能力;最后,是社会沟通能力。主要体现在开拓联系客户,基本能独立处理安排航线、租船订舱、运费收取、缮制提单等业务环节,具备一定的商务谈判能力,协调与客户之间可能出现的纠纷。
  
  2 改革教学过程设计
  
  随着“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引入,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的设计应从分析就业岗位要求出发,了解就业岗位对学生的实际要求,确定教学能力培养的标准,从而设计课程体系。根据这个思路,教学中以体现“够理论、重实务”的教学精神为指导,将教学过程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二者比例大致为1:1。
  2.1 重视课堂理论互动教学,奠定扎实的学习基础
  2.1.1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货代课程较强的实践性,使得单纯的书本教学容易与实践脱节。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触最新信息,教材内容的更新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理论内容基础上,笔者除了从网络资源、书籍资料上进行补充以外,还加强同企业联系,将最新的企业货代单据如海运单、空运单、货物托运书、设备交接单、配舱单等更新资料及时提供给学生参考。
  2.1.2 多媒体教学以及双语教学方式的采用
  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将更多的信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比如在集装箱班轮货物运输这一章,单纯书本知识的介绍并不能让学生更直接了解集装箱在货物运输中的重要性,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看到了集装箱实体图片,了解了不同箱号规格以及集装箱货物装载与交接流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为下一部分班轮货运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同时,课堂采用双语教学方式,这是根据国际货代课程的性质所做的改革,课程中涉及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和提单,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国际货代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外向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1.3 必不可少的互动教学方式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坚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状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可以采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课程引入,或者模拟一个情境。比如在班轮海运章节,要求学生课前通过预习书本或者网络查阅了解集装箱班轮整箱与拼箱的运作,课堂上由两组学生模拟接受一单由上海到日本大阪的不足20英尺货物的运输操作流程,然后教师针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并引入课题。通过情境模拟练习,不仅可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师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重视实训教学环节设计
  2.2.1 采用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的最好方法之一。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笔者注重选择精品案例,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典型性,并体现课程中所学内容的特征。如关于航空货运当事人责任风险划分部分,援引著名的花鼠受热灭失案来解释航空运输中承运人、托运人责任风险的划分。
  2.2.2 建立模拟实训室,营造仿真实践环境
  为了使学生今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我们建立了一个国际货代实务模拟实训室,创造了一个仿真的实践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要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国际海运和国际空运的整体流程操作,包括揽货、委托运输、审核单证、配舱、订舱、填单、接受货物、进出口报关、交接发运、信息服务以及费用结算等。在整个模拟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部分的操作与练习,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
  2.2.3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认知实践和顶岗实践机会
  虽然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仿真操作环境,但它毕竟是虚拟的,现实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必不可少。为此,笔者选择了一些管理模式较先进,业绩较好的货代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认知实践和顶岗实践的机会。经过近两周的认知与顶岗实践,学生可以用已学的知识亲身体会国际货代从业人员的工作实践,在实践中会不断发现理论知识、模拟练习与实际工作的相似性,同时也会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从而使自身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3 改革考核方式
  
  最后,笔者改革了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注重知识结构考核为主,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因此新的考核方式将是围绕考核岗位职业技能展开,减少识记部分考题,加大技能考核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能力标准及岗位要求的核心展开。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闭卷考试占50%,课程模拟实训占30%,校外见习报告占20%。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使教学的生动性不断增强,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信心。这门课程已经成为最受学生好评的课程之一。可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以能力本位的教育指导思想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成功并值得推崇的。
  
  参考文献:
  [1] 詹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2] 杨定安.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
  [3] 王学锋. 国际货运实务[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4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