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洛阳江水质现状及控制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峻桢

  【摘要】 本文作者参加了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对洛阳江水质的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数据及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总结分析了洛阳江水质的现状及其主要污染源,提出了控制洛阳江污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洛阳江 水质 现状 控制对策
  
  洛阳江流域位于泉州市境内,是泉州市洛江区、泉港区和惠安县工业、农业、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与繁荣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近年来,由于洛江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流域上游水库建设及来水的减少,严重影响了洛阳江的自净能力。同时洛阳江流域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大部分企业水污染物排入洛阳江,洛江区和惠安县部分居民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洛阳江及将部分生活垃圾堆放在沿江两岸,进一步加剧了洛阳江水环境的恶化。为了加强洛阳江流域环境保护,有必要对洛阳江流域的人口分布、流域水污染源、水文及水质现状进行调查。在调查及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洛阳江的流域的水质及其主要污染源,进行必要的分析,提出确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对策。
  
  1 河道及水文气象现状
  
  1.1 河道情况
  洛阳江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18°39′10″~118°53′40″,北纬24°56′20″~24°59′09″之间。洛阳江是泉州市第二大河流,发源于罗溪镇扑鼎山南麓(罗溪镇大墓村)。后坂溪发源自罗溪镇的大墓,流经洛江区的罗溪、马甲、双阳、万安,支流黄塘溪流经惠安县的紫山、黄塘、洛阳等镇,在洛阳汇合注入泉州湾。洛阳江全长39公里,流域面积370平方公里。洛阳江来水主要有四个来源:惠女水库、官洋溪、黄塘溪和北高干渠。
  1.2水文气象情况
  洛阳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根据流域内气象站资料统计,流域年平均气温为20.1℃,多年平均无霜期306天,台风活动频繁,主要发生在7~9月,风力一般在9~11级。
  洛阳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68~1257mm之间,降水趋势大体由东南沿海向西北低山地带逐步增加,流域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雨量集中,5~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2.6%~79.1%。降雨量年际变化也大,各雨量站最大年降雨量是最小降雨量的2倍以上。降雨量的时、空分配不均是造成流域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
  流域径流空间分布趋势和雨量分布趋势一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低山地带逐布增加,流域各地径流深在400~680mm之间。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在1100~1500mm之间,多年平均陆面蒸发在600~700mm之间,土地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在200~300t/(a・km2)之间。
  
  2 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2.1断面设置
  本次调查在洛阳江流域设置了21个监测段面,分别为后坂水库(编号S01,下同)、马甲镇(S02)、永安村(S03)、惠女水库上(S04)、惠女水库中(S05)、惠女水库下(S06)、溪山村(S07)、浮桥村(S08)、新告村(S0 9)、庄田村(S10)、下堡村(S11)、高速公路桥(S12)、洛阳江桥闸(S13)、紫山村(S14)、黄塘镇(S15)、埔兜村梅兰水厂取水口上游100米(S16)、云庄村(S17)、北水厂取水口(S18)、北渠塘西工业区排洪渠出口上游50m(S19)、北渠塘西工业区排洪渠汇入口上游50m(S20)、北渠塘西工业区排洪渠汇入口下游50m(S21)。
  洛阳江水系状况及其监测断面设置位置见图1。
  
  2.2评价因子
  为全面调查洛阳江水质现状,更好地为控制方案研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评价因子包括水温、pH、DO、BOD5、CODCr、CODMn、氨氮、总磷、总氮、As、Cu、Pb、Zn、S2-、F-、LAS、挥发酚、粪大肠菌群、石油类、氰化物、汞、硒、镉和六价铬共24项。
  2.3 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进行断面(点位)水质评价[1]。
  2.4 评价标准
  根据《泉州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划分方案修编》和《泉州港总体规划修编》,洛阳江干流、惠女水库(乌潭水库)、黄塘溪、北高干渠环境功能区划为:洛阳江干流中洛阳江桥闸以上高速公路以下河段、黄塘溪出口至城南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m处、北高干渠全线环境功能类别为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Ⅱ类标准,洛阳江干流中高速公路桥以上河段、惠女水库、黄塘溪城南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m以上河段环境功能类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2.5 水质现状及评价
  
  根据上述断面的监测结果,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对洛阳江流域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由表1可得出:各点位中pH值、砷、铜、锌、硫化物、氟化物、LAS、石油类、均符合相应的水质标准。除S03~S06和S09外,其他点位的类大肠菌群均超标。污染较严重的点位为S16~S21,各有5个以上的项目超标,且标准指数较高。
  
  3 污染源调查
  
  3.1 工业污染源调查
  经与丰泽区环保局、洛江区环保局和惠安县环保局共同探讨,参考历年环境统计及排污申报登记资料,确定洛江区17家工业企业和惠安县26家个体米粉加工作坊作为重点工业企业。调查对象的排污量占流域全部工业排污量的约80%,其中,洛江区马甲镇主要有十家重点工业排污企业废水经惠女水库进入洛阳江上游;洛江区河市镇主要有4家重点工业排污企业,废水经小溪流排入洛阳江上游;洛江区双阳镇主要有3家重点工业排污企业,废水经小溪流排入洛阳江下游;惠安县黄塘镇主要有一个由26家家庭式作坊组成的米粉加工场,废水排入黄塘溪苏塘支流后经黄塘溪流入洛阳江下游。
  3.2 面源污染源调查
  面源污染源调查范围为汇入洛阳江及其支流的村庄或居委会,调查方式采用发放调查表及现场调查,结合泉州市、丰泽区、洛江区、惠安县统计年鉴(2003年)[3-6],取得调查资料和数据。
  3.2.1 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分为两大部分:城市生活污染源和农村生活污染源,城市生活污染源指非农业人口排放的生活废水,农村生活污染源指农业人口排放的生活废水。人均每日用水量取调查数据综合平均值0.120t/(d・人),废水排放系数以0.9计,如此,城市人均产污系数为COD54g/ (d・人),氨氮3.24 g/(d・人),对比经验值COD60~100g/(d・人),氨氮4~8 g/(d・人),偏离范围在20%以下。农村人均产污系数以COD40 g/(d・人)、氨氮4 g/(d・人)计。
  3.2.2 养殖业污染源
  畜禽养殖分为农村散养和规模化养殖,调查采用统计各种畜禽的养殖量,并换算成猪的养殖量,再估算COD和氨氮的排放量。农村散养基本上以回收利用等方式进行处理,其废水的流失量以产生量的12%计,规模化养殖由于规模不大,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情况,污染物的处置方式为堆肥或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量以处理达标排放的系数估算。
  3.2.3 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为估算农田径流污染物排放量。洛阳江流域土壤以壤土为主,坡度大多在25°以下,化肥亩施用量在35公斤以上,年降雨量在800mm以上,作物主要是水稻、蔬菜、大豆、水果等,因此流失系数取1.2。
  3.3 调查结果
  
  根据以上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农村生活污染源是洛阳江流域水质的最大污染源。
  
  4 控制对策
  
  根据洛阳江流域水质现状及污染源调查结果,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控制洛阳江流域水质污染,力求水质达到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4.1建设污水处置体系
  洛江区在城东污水处理厂建成前应加强现有截污管网的支管建设,加大力度督促河市、双阳镇区的城市生活污水和沿途工业废水纳入截污管道。城东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河市-万安截污管道接入,并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的建设,逐步加大污水集中处理率,将河市、双阳以及万安镇区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纳入城东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后排海。惠安县应在洛阳镇筹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并继续加大污水处理厂及其管网建设,将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均汇入区域污水处理厂处理。
  4.2治理工业污染源
  各企业应配套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并严格管理、合法排污;建立事故应急预案,防止事故排放。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引进先进技术,改进工艺流程,依靠科技进步,减少废水排放量。将惠安苏塘米粉加工场全部搬迁入工业区,并建成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
  4.3加强治理农村生活污染源
  通过污染源调查可知,农村生活污染源是洛阳江水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对农村生活污染源的整治工作是改善区域水环境的主要措施。应该充分借鉴已有的经验,通过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沼气净化以及生态处理等方式,逐步削减农村生活污染源。
  4.4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工商、技术监督、环保部门等应加强对农药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禁止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农田使用的高毒、高残留、高污染和假冒伪劣农药。鼓励和支持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立湿地、植物等生态防护隔离带,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4.5加强其他面源治理
  应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监控,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地周边1千米内不得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洛阳江、黄塘溪饮用水源各级保护区两侧外延100米范围内的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全部搬迁;饮用水源各级保护区两侧外延100米以外、500米以内范围内的,应限期完成治理;流域其他范围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全部完成治理,废水达标排放。鼓励养殖废水上山下田入塘,自行消化,变废为宝,做到零排放。
  4.6进行水环境整治
  主要措施包括减少外源和内源污染物质输入,加速水体更新,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减小内源性富营养负荷,可采取生物性、工程性措施,控制库区的养殖污染和流域的旅游污染等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局.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2006版.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6
  [2]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002
  [3] 泉州市统计局. 泉州统计年鉴. 2003
  [4] 丰泽区统计局. 洛江区统计年鉴. 2003
  [5] 洛江区统计局. 洛江区统计年鉴. 2003
  [6] 惠安县统计局. 惠安县统计年鉴. 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4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