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促进江苏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坚

  [摘 要]江苏县城经济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既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也累积了一些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决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的倾向,把县城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努力探寻江苏县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江苏;县域经济;问题;路径
  [作者简介]赵坚,盐城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管室副主任,江苏 盐城224000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079-05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江苏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与此同时,一些制约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文章拟通过对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具有江苏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一、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县域经济又是投资、出口、消费经济的结合部,更是改善民生的着力点。虽然江苏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由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型,由经济发展的粗放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内源性经济、外源性经济协同发展层次不高。内源性经济缘起于经济学的内生增长理论,是主要依靠本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发展经济,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称为“内源性”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典型是浙江地区。与之对应的是一种通过持续大规模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本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称之为“外源性”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典型是珠三角地区。“外源性经济”战略适应于低度发展区或工业化初期,而“内源性”经济战略则适应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生产要素已有相当积累的中高度发展区。一般而言,两种模式分别适应于经济基础不同的地区或同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经济成功无不得益于其经济战略由外源性向内源性的适时转型。江苏县域经济高速发展。是三十年来内源性经济、外源性经济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内源性经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由于“外源性”经济资源配置空间大,发展速度快,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人才等要素积累,是经济腾飞前期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各地无不把引进各种“巨无霸”企业,如世界五百强企业作为自己招商引资的关键。与此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内源性基础,如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的积累,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必然影响到县域经济快速持续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必然带来竞争全球化与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外源性”经济受国际市场影响大,主动权大多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发展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只是依赖外资来推动本地产业的升级与创新,我们将会为此付出代价。我们无法完全依靠外源型企业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的主要力量只能来自内源型企业,来自我们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对他人有任何幻想。调整与稳固外源性经济,力拓内源性经济,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体系中的“内源性”因素,从战略上加快促进外源经济优势向内源经济优势转化,形成内源经济与外源经济良性互动、共济发展的格局,这是县域经济发展中长期面临的重大难题。
  2 投资驱动情节有增无减。经济学家胡鞍钢分析,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都会经历四个阶段。即依靠资源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而昨日江苏,所倚者正是资源驱动和投资驱动。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经济高速发展的10年同时也是投资率处于历史高位的时期,推动江苏经济快速增长的,一直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消费在这一区域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几乎处于下降趋势,但却没有妨碍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江苏经济增长严重地依赖工业的高速扩张。在江苏地区,工业对地区国民收入的贡献率很高,地区需求严重依赖投资来拉动。近年来,江苏各地为保证经济增速,应对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重要对策之一,仍是“1号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尽快上马项目,或提出“能提前开工的尽量提前开工”,或“主抓大项目”,或加快“重型化”。透过各地宠爱有加的大重化工、港口建设的布景,人们不难发现,江苏对大投资、大建设的偏爱情节仍不能释怀。在这种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下,为了提升资本积累和产业集聚,有限的资源被高度地动员起来,容易引发一些经济问题,如资源和能源密集度过高、个人消费的不足等。如果投资率长期过高,还会增加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会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扭曲经济结构,不利于投资与消费、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增长,不利于建立节约型社会,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 产业同构现象日益严重。当江苏县域经济遭遇土地、资源等一系列“瓶颈”制约,纷纷酝酿产业升级之时,产业“同构化”现象在江苏各县域又一次悄然出现。目前,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港口码头、商品市场、中央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产业在江苏各县域纷纷上马,不少园区定位相似,招商乏力,相互间缺少统筹协调和互动。严重的产业同构使江苏县域经济集中区域开始互相“血拼”,产业集中的优势反而转化为产能过剩的劣势。在江苏各县域规划中,纷纷选择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业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在纺织、食品、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等产业方面,苏南、苏中、苏北的同构率竟高达80%以上。许多城市正在加快规划建设石化产业基地,加快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如江苏南通投资160亿、一期建设10平方公里的洋口港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凡此种种,不过是江苏县域经济结构趋同的缩影,产业同构本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非全然是坏事,它与江苏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地理环境相似,发展阶段相近密切相关。但是。当经历过长时间的同产品、同技术、同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如果仍不能在差异化中实现新的均衡,那么,结果将是在血淋淋的资源争夺、价格比拼中互伤。地方政府从各地利益考虑,谁都希望自己的县域成为长三角的门户和区域中心,谁都认为自己的产业是必要的、合理的、不可少的,但从江苏省域,抑或长三角整体来看却未必合理,这正是省域整体利益与县域个体利益博弈的结果。

  4 权事失衡的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近年来,县级政府在条块分割的体制背景下职能逐渐弱化,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弱,而在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方面,县级政府责任和压力却越来越大,遇到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县级缺乏调控手段,有时只能玩“空手道”。市管县的体制导致市县之间利益博弈,市、县经济相对独立分割,各有各的责任和利益,市对县在经济发展上很难有精力给予帮助,相反却增加一个层次,使得行政管理、行政审批层次过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有些省辖市为自身的发展,还集中辖县(市)财力,或截留上级政府给县(市)的经济补助。如某省辖市就规定按县财政收入的860统筹用于省辖市发展,其所辖县级市为此每年要给省辖市统筹1600~1800万元,削弱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某县级市反映,建一个万吨级码头需要国家、省、市29个部门审批。正常报批要一年时间,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近年来,中央和省通过调整财政体制集中了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量的大部分,加重了地方财政平衡的压力,2000年以后,地方收入超基数增长部分,省统一集中20%。中央财政通过设置共享税集中财力,总集中比例达73%左右。某县级市近年累计上划中央财政19.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5.6%。某县级市2004年实现财政收入20亿元,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之外,省、市两级还统筹近4000万元,实际可用财力不到8亿元,上缴超过60%,虽地处苏南的县城也基本是个“吃饭”财政。20世纪90年代财税体制改革,只是对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作了划分,并没有科学而严格地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总体上财权向上倾斜,事权向下推卸,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近年的改革更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地方财力雪上加霜。
  5 县域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制约,目前的金融体制、金融政策和金融环境极不利于县域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基层银行除负债业务发展有一定的自主权外,其他业务权限一律上收,严厉的责任追究制使县域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缺乏积极性,加之以产权分散为特征的农业和中小企业大多不符合国有商业银行严格的贷款发放条件,农村仅有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上划资金、邮政储蓄等渠道被抽走,造成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苏北流向苏南,出现“抽瘦补肥”、“杀贫济富”现象。农发行已由过去涉足农产品收购、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银行蜕变为目前单一支持粮棉购销的“收购银行”,直接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在巨大的资金需求面前,显得势单力薄。
  6 环境污染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遏制。2007年,江苏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任务超额完成,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完成生态省建设任务和“十一五”环保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但全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城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出现超标现象,改善环境质量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与2006年相比,全省废水排放总量减少1.01亿吨,COD排放总量减少4.58万吨,氨氮排放总量减少0.86万吨。江苏省城市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为主,主要取自地表水,2007年,13个省辖市中南京、徐州、南通、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泰州、宿迁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标,其余4市饮用水源地受总氮影响,水质达标率在87.1%~99.5%之间,根据《江苏省“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2006~2010年)》确定的水质目标要求,太湖流域53个水质目标考核断面中有21个断面达标,达标率39.6%;其中主要考核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氨氮达标率分别为66.0%、60.4%和58.5%,2007年3月下旬开始,太湖出现蓝藻水华;5月份,蓝藻水华爆发。卫星遥感监测表明,2007年太湖蓝藻水华在梅梁湖、贡湖、竺山湖和太湖西部发生较频繁。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泄洪蓄水湖泊,是苏北地区的重要水源,2007年,洪泽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受总磷和总氮影响,湖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可吸入颗粒物(PMIO)浓度年均值为0.098毫克/立方米,其中,无锡、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镇江、泰州及宿迁8市可吸入颗粒物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他5市均不同程度的超标,与2006年相比,省辖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虽然下降了2.0%,但仍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所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二、江苏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
  
  解决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江苏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坚决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的倾向,把县域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努力探寻江苏县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
  1 继续强化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氛围。着力扶持个人、企业、服务机构的创新活动,是创新政策的主要任务。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但与企业改造升级的迫切愿望相比,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为此要建立完善四大机制:(1)着力形成强有力的政策传导机制,各县域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加大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把技术政策纳入政策系统,着力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等各项政策,协同配套地贯彻执行,放松产业方面的管制,减少创新过程中政府程序,消除创新过程中的障碍,控制既得利益集团对创新的阻力。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以股份制或有限合伙制形式。组建风险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努力做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勇于利用科技优势,走出“实验室”。领头做产品、办公司、占市场、创财富,亲手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江苏大地涌现出更多的科技企业,成长出更多的科技实业家。(2)健全科研开发协调机制。要大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科技资源,批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之间的结合点,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牵线搭桥。广泛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形成紧密的战略联盟,征集企业技术力量难以解决的工艺、技术以及装备上的难题,有的放矢地向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招标,尽快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带动作用的技术合作项目。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探索建立行业产学研合作中心,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及

时转化创新成果。(3)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技术并不是“创造”的全部,不能把“创造”的注意力仅仅放在技术上。应该同时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如果一个技术创新的产品不能及时通过商业创新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则其就缺乏持续创新的动力。从总体上看,江苏目前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到成果产业化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传导机制,对教育和科研的大量投入还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省里可对各类自主创新的成果给予奖励,并在税收、征费、项目、政府采购等方面对自主开发产品给予倾斜,鼓励扶持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使自主创新成果能够尽快获得商业价值。(4)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投资和服务机制。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明确支持方向,突出扶持重点。通过基金式管理、资本化运作、风险投资经营和科技企业上市等途径,拓展科技创新投入的渠道和运行方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从简单的资金奖励发展为举办电子博览会、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主导产业研发中心等形式,从县域企业研发、生产、销售需求出发,利用多元化投入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完备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支持。
  2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强大而先进的制造业正是江苏省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点和新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江苏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发展迅速,但距离“先进制造业基地”尚有很大距离,要想长远保持江苏县域加工制造业的强势地位,就必须把“江苏制造”转变成“江苏创造”。(1)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优势产业品牌化,制造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品牌,实现从成本优势向技术和品牌优势的转变,推进产业集聚制度,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努力使优势产业在重点区域形成气候,重点行业形成规模,重点领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名牌。以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层次提升,以企业转型发展推动产业层次提升。(2)加快建立现代标准体系,在县域产业发展中,除了继续执行国标、部标、省标外,适应现代化生产和服务的要求,要强制性地全面推进ISO9002、ISO14000等企业管理、环境管理论证,有针对性推行各相关标准,如3C、CAC标准等。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标准等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带动江苏县域产业整体升级,如促进IT产业链从低端的加工制造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延伸,(3)积极处理好现代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对现代产业和传统产业应采取二元结构战略和分类指导原则,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对现代产业,重点运用供给政策,利用奖励投资办法(规划性策略)及市场功能(市场导向性策略)作为产业优先开发顺序的依据;对位居后列的产业,在促其竞争中得到调整、改造和升级。(4)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技、招商引智。抓住发达国家部分产业研发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吸引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有选择、高起点引进产业领域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成套技术装备,积极推动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形成研发、制造、营销相匹配的集约高效的先进制造业,使江苏县城经济逐步成为产业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3 深化以扩大县域金融有效供给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要消除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束缚,必须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努力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氛围。(1)大力开拓县城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职能,扩大其业务外延,允许其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建立发展基金等途径扩大县域金融资金来源渠道。(2)尽快建立县域资金回流机制。通过立法规定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对地方经济发展要按一定比例投入资金,要求各类商业银行按一定比例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农村信用社债券。由政府财政、骨干企业、城镇民营企业或个人参股,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争取组建更多的县级地方性商业银行,其分支机构向乡镇延伸。(3)建立健全融资抵押担保机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及担保机构,千方百计为各类企业提供担保,切实解决县域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办理担保、抵押贷款难问题。鼓励发展各类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中介机构,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负担。进一步完善资产拍卖转让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把它们作为建设和完善非公开资本市场的主要突破口,为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完善和解决抵押物变现困难的问题,借鉴外地经验,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推广保全仓库、债权质押、联保贷款等行之有效的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方式,扩大县域金融机构抵押贷款范围。(4)抓住农村金融改革的契机,积极争取政策,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县列入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调动区域内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引导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充分利用国家减免税收等扶持政策,以较优惠的条件向中小企业直接贷款,壮大和提高县域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支持“三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
  4 着力构筑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平台。人是改造自然、创造世界的最基本因素,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重要和稀缺,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已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源泉所在。应该说,在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各县(市)是非常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但与江苏推行的经济国际化战略相比,与江苏发达的外向型经济相比,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问题愈见突出,主要表现在人才现代化,水平仍偏低,同时在高端领域人才依然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下大气力构筑高素质人才聚集平台,(1)继续稳步推进基础教育制度。整合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建立集引进、培养、咨询、供给于一体的人才工作体系。江苏是文化大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科技基础。江苏的文化教育事业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之就业培训、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提升各地各个层次、各年龄段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2)聚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要重视和培养产品的开发研制、谈判专家等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的人才,采取建设人才公寓、设立人才奖励基金等措施,完善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的工作机制,特别是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可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务实态度,广泛开展与科研院所等机构多层次的合作,尽快培养、造就、引进一批适应本地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专业人才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3)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各地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以及通过乡镇、村委的黑板报或印刷小册子等多种方式方法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和指导,并鼓励和组织做好相互间的传、帮、带,以提高培训效果,让更多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参与到县域经济建设中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中贡献力量。
  5 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1)制定县域能源规划。按照节能降耗的要求,合理规划能源总体需求,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变,加快技改步伐,提高能源利用率,把环境、资源、能源作为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放在获得利润的同等位置,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2)严把项目审批关。凡是新设立的企业,必须通过环境评估论证,对于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重点行业,如化工、钢铁、造纸等。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项目审批时,生产设备与净化设备、排污设备同时到位。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特别要防止其它地区将环境污染企业转移到苏北地区,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3)战略扶持节能降耗重点企业。可以通过政策或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多使用清洁、优质能源,减少能源的转换环节,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培育多种可再生能源技术,重点发展各种太阳能项目,并结合引进风能、光热转化、地缘热泵等技术领域项目契机,促使可再生能源产业在江苏集聚,(4)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力度,逐步完善环境执法手段与措施,建立企业治理环境污染台账,对重点企业实行专人跟踪服务,全程监督重点企业的排污工作。完善环境污染举报制度,做到有举报必检查,详细记载环境污染举报、检查、整改、反馈、复查的全过程,对整改不力或逃避检查的企业,列入环境保护黑名单,直至建议有关部门吊销该企业的营业执照。通过多项措施,以保证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节能减耗和环境保护的任务也得到较好落实。
  
  [责任编辑:王 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