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剖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伴随着这一现象的是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日益严峻。农村留守老人的群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挣钱门路少,收入低;身体状况差;劳动强度大,超负荷运转;照看孙辈负担重;精神生活单一,易自闭,孤寂等。其群体特征产生主要是由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和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家庭养老模式“名存实亡”等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关键词]留守老人;生存状况;农村
  [作者简介]黄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2006级本科生,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112―04
  
  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57%。近年来,农村人口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即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据统计,到2000年,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已近亿人,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农村老龄化程度已经明显高于城镇6.30%的水平,达到7.35%。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了“满村尽是老年人”的凄凉场景,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比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更为严重,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更是不容乐观。
  作为老人,生存自理能力较之于青壮年来说就比较弱,需要得到子女的关心和照顾。而在农村,大量子女外出务工,老人不得不自我照顾。那么,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怎样改善他们的状况?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调研分析。
  
  一、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界定及产生原因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以四川省宣汉县毛坝镇的H村和B村为调研对象。宣汉县总人口117万,农业人口101万,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30多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毛坝镇经济在全县处于中游水平。H村地势东高西低,且绝大部分是山地。全村3000多人,村民以种粮为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等。除了种粮外,还靠养猪、牛和鸡来获取收入。村里主要有两条泥石路,至今还有2个组不通公路。近年来,该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众多。B村的情况与H村相类似,也出现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众多的情形。2006年12月和2007年7月本文作者曾两次到这两个村调研,通过人户访谈,结合访问调查和典型调查,同时辅之以问卷的形式,获取了一些较为客观的研究数据。
  
  (二)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界定
  关于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一直没有一个较为符合现实(尤其是符合农村实际)的界定。现有的绝大多数研究者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根本就没有讨论这一群体的界定问题。关于农村留守老人,是不是以“户口在农村,年龄符合老人的界定,子女外出务工”为条件进行简单加总呢?
  通过笔者在农村的调研来看,这一群体的界定应该考虑农村的现状。事实上,农民因为常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身体健康状况远远超出其年龄的表现。鉴于此,就不能简单地把农村留守老人的年龄限制在60岁以上甚至65岁以上。农村留守老人应该包含农村中表现出老人特征的那一群体。
  再就是关于以家庭中到底留下多少子女的情况来界定这一群体的问题。是不是家庭中所有的子女都外出这样的老人才算留守老人?实际上。已经成家并分家立户的子女外出,如果子女全部外出,家中老人当然算留守老人;另一种情况是男子外出务工,家中留下妇幼。在繁重的农活条件下,由于妇幼的身体条件等因素,持家将变得更为艰辛,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受到的照料较为有限,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自然也应属于这一群体。若是家中子女全部未成家就外出,老人自然应该被纳入这一群体。可见,农村留守老人应该具有(部分)子女外出务工,老人生活受到影响的特征。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老人应该是农村中因为子女外出务工,老人生活受到影响且具有老人特征的这一群体。
  
  (三)农村留守老人产生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活跃,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而在这一流向中,尤以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为主。由于受国家迁移政策以及经济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农民工基本上都将父母留在农村,继而也就产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现象。
  从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实质来看,实际上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城镇化产生的必然结果,尤其是伴随着农村人口迁移特别是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出,这也是农村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随着沿海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他们认为在外务工比在家种地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城市能够提供比农村更好的生活条件。巨大的拉力吸引着因农村生产力解放而涌现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另外,农村思想意识的逐步开放促成了子女的“远游”,以致于即便是他们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在权衡更好的就业机会以及生活时,他们还是作出外出务工的选择。在拉力和推力的双重作用下,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继而产生了当前农村留守老人众多的现象。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群体特征
  
  伴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日益严峻。调研中笔者设定留守老人的年龄为55岁以上。从调研情况来看,受访老人共计110位,其中男性67位,女性43位;年龄最低为56岁,最高为91岁。通过数据整理与分析,农村留守老人基本上具有以下群体特征:
  
  (一)挣钱门路少,收入低
  通过对H村的调研可以了解到该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经济作物种类少,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在纯粹以种粮为主的农村经济中,农村留守老人挣钱门路少,收入低。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该村留守老人家庭的年收入低于2000元的户数占总调查家庭的17%,2000~4000元(含4000元)为24%,4000~6000元(含6000元)为37%,大于6000元的占22%。从整体水平来看,留守老人家庭收入要远远低于当地非留守老人家庭。
  
  (二)身体状况差,看病难、看病贵
  老人由于生理原因,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相较于青壮年来说要弱。许多留守老人被一些慢性病所困扰,其中尤以风湿、关节炎、胃病为主。以H村和B村为例,在困扰老人的慢性病中,风湿占总调查人数的40.82%,居于首位;其次是关节炎,占总调查人数的30.61%;胃病为16.33%;骨质增生为8.16%;其他慢性病占被调查人数的4.08%。
  H村有3000多人,拥有小诊所2家,医务人员2人。而2005年,全国每千人中医生数是1.51个。另外,该村医疗设施简陋,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还停留在“赤脚医生”的水平。就医条件较差且相当不方便,存在看病难的情况。在受访者中,距离诊所在1~3公里的受访留守老人家庭为18.37%;3~5公里的为26.53%;5~7公里的为26.53%;7~9公里的为28.57%。
  留守老人家庭挣钱门路少,收入低,小病虽能

负担,但大病却看不起。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率低1.8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率低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由2005年的3.22:1上升到2007年的3.33:1,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然而,城乡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价格却相差不大,看病贵问题非常严峻。
  
  (三)劳动强度大,超负荷运转
  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家中仅留下老人和小孩。在生理条件的限制下,老人的劳动能力较之于青壮年来说相对较弱,体力不支,难以胜任繁重的农活。据中国老龄委抽样调查,有45.3%的农村老年人认为生活得不到保障。农村老年人把依靠子女养老作为首选的高达79.1%。但是,随着子女的外出务工,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依靠自己。然而,他们的现状是不但劳动力减少了,而且劳动能力也在不断下降,摆在他们面前的将是更高的劳动强度。
  根据H村的调查显示:青壮年外出务工之前,该村每个劳动力人均耕种土地的数量是1.64亩,而在青壮年外出务工之后,该村每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是2.71亩。当然,这其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比较,还应考虑到老人因为时间的流逝,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年轻时。如此,劳动强度更是加大了。而在2005年,全国农村人均耕种量也才2.07亩。
  
  (四)照看孙辈负担重
  农民外出务工,本身就存在着工作不稳定的可能性,另外,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比较高,农民工有限的收入根本就支付不起子女在城市高额的受教育费用。基于这些的考虑,许多农民只得将他们的子女交由他们的父辈也就是留守老人照管。像这样的情况在被调查留守老人家庭中高达94%。此外,在照看孙辈数量上,照看1个孩子的占被调查留守老人家庭的7%;照看2个孩子的留守老人家庭为33%;照顾3个孩子的占20%;照看4个孩子的为27%;照看5个孩子为13%。
  老人与小孩都属于被照顾的群体。然而,留守老人非但自己得不到子女的照顾,还要肩负起照看孙辈的职责。这在无形中就增大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毕竟,他们要对“祖国的花朵”负责。在调查中,回答“除了农活之外,家中最重要的活动是什么?”时,71.22%的老人回答是“照看孙辈”。透过以上数据,留守老人面临的生存压力非常大。举例来说,当地就出现过一留守老人因孙辈不小心溺水身亡,老人害怕子女责备而喝农药自杀了。
  
  (五)精神生活单一、易自闭,孤寂
  农村留守老人接受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的教育人数较少。受教育程度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单一的局面。另外,在H村及B村的28个组中,没有一个组拥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室,留守老人进行精神活动的场所和设施相当缺乏。
  在留守老人的农闲时间安排中,“休息,什么也不干”占到受访人数的比重最高,为61.22%;其次是“看电视”,为26.53%;“聊天串门”为20.41%;选择“其他活动”的留守老人为2.04%。除了选择“串门聊天”之外,剩下79.59%的老人都基本上把自己“隔离”在家中,这也反映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单一且易自闭的特点。
  此外,留守老人中,孤独感“特别严重”者占受访老人总人数的18.37%;“严重”占受访者总人数的48.98%;感觉“一般”者占总人数的12.24%。子女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形成一个个“空巢”家庭。对于老人来说,谁不想子女围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加之农村老人有配偶同居的比例远远低于城市,且同一年龄段农村老人的丧偶率也高于城市,许多老人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三、造成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力落后,农村基础设施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当地的生产力还处于一个非常低的阶段。传统的耕作方式依旧延续,农民的耕种还是大量依靠人力和畜力,机械化程度相当低。以种粮为主的农村经济中,需要对体力的大量投入。而这对于留守老人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位谯姓老人说道:“家里的田还要继续耕种,小孩回来(外出务工,每年回家过年)还要有吃的才得行。”“我们一年一年的老了,种田,身子骨是不行了。”除此之外,经济作物栽培少,部分作物品种老化,使得农村除了养殖猪牛及一些家禽外,无其他副业可寻,这也是导致农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农村,纯粹靠种粮所得的收入太低,加之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种粮成本大大提高,种粮留给农民的收益就极为有限了。
  另外,农村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H村和B村就是这样,有些村组还不通公路,有些村组即便是有公路但因缺乏维修,加上经常爆发的地质灾害对交通设施的破坏,使得交通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瓶颈。形成了有粮运不出、卖不了的局面。在医疗卫生方面,村诊所设备陈旧,不能保障留守老人医疗所需。在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上,很少有村组设立专门的文化娱乐场所,即便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组有一些设施,但都存在年久失修等问题,流于摆设。
  
  (二)家庭养老模式的“名存实亡”
  对于绝大数农村老人来说,家庭养老一直是他们解决养老问题的首选,然而,如今对于他们这辈人来说,家庭养老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到今天,伴随着是妇女生育子女数量的下降。1949~1969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为5.8。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生育水平开始迅速下降,从1971年的5.44下降到1980年的2.24,再到2003年的平均1.9左右的水平。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农村家庭规模正在逐步缩小,子女的养老负担相对加重。不仅如此,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更是加剧了老人养老的不确定性。子女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很有可能没有子女照管。所以说,在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情况下,这种家庭养老模式也就自然“名存实亡”。
  
  (三)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足。2002年,农村卫生的资金总投入为151亿元,仅占政府卫生事业投入总量的23%,即60%的农村人口只享有不到1/4的卫生资源。在人均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病床数上农村都远远低于城市。1991~2000年期间,我国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增加了506.271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支出只增加了63.08亿元,仅占12.4%。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我国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公,使得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看病难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2.农村卫生事业的过度市场化使得农民医疗费用急剧增加。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的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698966个村级医疗点,其中乡村医生联办或个体开业的高达49.8%(347978个),集体办占41.2%(289091个),其他形式的9%(61997个)。私人性质的卫生机构比重占了近一半。事实上,根据H村和B村的调研

资料来看,村中诊所全部都是由乡村个体医生开办的。这些村级诊所是靠农民的医疗费用来生存的,以致于出现这样一种说法:在农村那些行医的人(开诊所的个体户)是最富裕的。过度的市场化使得向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变成了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行为主体。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方,在农村,供给远远小于需求,出现了典型的“卖方市场”,他们也就没有降低医疗卫生服务成本的动力,从而致使农民尤其是留守老人的医疗费用上涨。
  
  (四)履行照顾孙辈的“义务”
  对于留守老人来说,除了干农活外最主要的事务莫过于照看孙辈了。在农村,为什么要老人来“隔代”照顾孙辈呢?从某种角度上讲照看孙辈已经成为留守老人的“义务”。子女外出务工,老人为给子女减轻经济等负担,替其着想,几乎都会选择帮子女带孙辈。年轻父母的外出务工将本该由他们承担的监护职责移交给了留守老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几乎压得留守老人喘不过气来,但作为祖辈,他们又不能推脱,真是“甩也甩不掉”。
  
  四、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的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挣钱门路少,收入低;身体状况差;劳动强度大,超负荷运转;照看孙辈负担重;精神生活单一,易自闭,孤寂等。然而鉴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复杂性,解决这一问题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为逐步改善落后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走现代农业道路。通过政府拨款、农民出力的方式修建和维护乡村公路,完善通村公路等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改变以前单一的种植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走现代农业道路。第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调查了解到,留守老人更多的希望国家、集体和个人能够共同出资。特别是对一些边远山区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标准不能脱离实际,定得太高。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不仅要对特困户进行救助,也要照顾次贫困家庭。第三,改善农村诊所的医疗服务质量。鉴于村诊所的特殊地位,在稳定村诊所现有的医务人员的同时,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地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医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另外,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逐步改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第四,村委会在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中应扮演引导者的身份。村委会要结合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较低的实际,大力发展农村通俗易懂的农民文化。整合当地留守老人资源,在他们中发展一批文艺骨干,通过他们带动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理念。
  
  [参考文献]
  [1]陈浩.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J].湖南农机,2007,(9).
  [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3]郝书展,董西明.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社,2008.
  [4]杜鹏,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6).
  [5]崔格.贫困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来自湖北省恩施市龙风镇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2).
  
  [责任编辑:舒 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