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化建设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树雄 魏 昉

  [摘要]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高校人事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必须的技术化路径。因此需要进行信息技术与高校人事管理的整合。文章在介绍南方某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信息化建设在该校教师绩效考核系统中的功能设计原则和技术环境,总结了信息化建设在该校教师绩效考核应用中带来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绩效考核;信息化
  [作者简介]吴树雄,供职于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处,广东 广州 510640
  [中图分类号]G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201―03
  
  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校人事管理只有实现全面的信息化,才能更加明确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成效。在此进程中,南方某高校已初步实现了人事管理信息化,这突出体现在教师绩效考核的信息化管理上。
  教师绩效考核工作是对教师在聘期内工作业绩的一种总结和评价过程。客观公正的考核能起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指挥棒作用,为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提供保障。以往高校教师考核以定性评价为主,存在难于横向比较的弊端。而量化考核在教师绩效评价中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使得高校的教学、科研任务层层分解,赋予不同权重,从而计算教师总的工作量。量化考核使教师的工作目标得以清晰、明确化。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如教师填表、计算工作量大,考核成本提高、结果误差较大、信息共享性差等,教师怨言较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在教师绩效量化考核中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新考核模式势在必行。大学校园网的建立为高校教师量化考核手段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南方某高校于2003年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到教师量化考核当中,使得上述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一、南方某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简介
  
  该校教师绩效考核将教师工作职责分解为教学、科研、服务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又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如教学工作包括:授课、指导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学生科研、毕业论文、教学获奖、编写教材等等;科研工作包括:科研项目、论文、专著、译著、专科、科研奖励等;社会服务包括担任班主任、校内各项行政职务、社会兼职及为学校和学院所做公益工作等。考核体系对每一项二级指标都设计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根据完成任务的不同质量标准、涉及的学生人数等权变因素赋予了不同的权重系数,同时根据教师职称不同确定不同的职称权重系数和工作量折算标准,对每一项二级指标都采取百分制记分,最后各个单项二级指标加总即为教师的工作量得分。
  考核时每一位教师在网上有本人的账号和密码,可以进入到个性化主页的人事系统。系统内包括教师的岗位信息、团队信息等个人基本信息。另外,系统设立了教学、科研、实验、管理、考核等众多栏目。考核时教师只需在相应栏目中逐项输入本人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量,网络会自动根据所设定的公式进行计分。所有输入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均可进行添加、删除及修改,并且可由学院进行查对和审核。网络系列还设有表格下载和打印功能。网络考核的优点,一方面简化了操作,方便快捷,准确高效,同时避免书写字体难以辨认等缺点,也便于统计,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网络考核为考核结果的公示创造了条件,每一位参加考核的教师在考核期内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都可以在网上被本校教职工查询,以起到监督的作用。通过公示进一步保证了考核的公正、公开及透明性。
  
  二、南方某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系统的功能设计与技术环境
  
  (一)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以教师绩效考核的需求为依据,采取“实用、稳定、先进”的方针,确保系统总体优化、简便实用、高效稳定。同时,系统还必须充分考虑功能扩容性和技术升级性,以适应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系统开发设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标准化:遵循国际、国家、行业、教育部有关标准。
  2.网络化:基于校园网。
  3.智能化:自动处理所有的事务。
  4.个性化:统一认证,个性化服务。
  5.扩展性:易于模块化扩充、现有应用整合。
  6.可靠性:平台坚固、系统可靠性高。
  
  (二)系统功能设计
  1.初始设置
  提供操作员管理和考核基础信息设置模块,主要包括:设置考核期限,根据当前考核期考核标准设置考核标准参数,设置工作量计算公式,设置全校的学科及教学团队,设置系统的基础代码(如单位代码、职称代码),设置用户权限(如人事秘书权限、科研秘书权限、教务员权限)等。
  2.数据输入
  输入、编辑教师人事、业绩等方面的数据,主要分为人事基本信息、所在团队和学科信息、当前考核期内的教学科研、实验工作量数据等三部分。
  3.数据处理
  按照系统初始设置的计算公式完成考核数据处理,生成考核结果和统计信息,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实现:(1)各个学院的人事秘书、教务员、科研秘书根据所授权限审核本学院教师填写的相关工作量信息;(2)系统根据预先设置的考核标准参数、计算公式自动计算、统计、汇总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量数据。
  4.数据输出
  查询教师个人及团队业绩,浏览、打印教师个人及团队考核表,输出各类所需统计报表,主要含:(1)教师可以在下载区下载审核通过的个人聘期考核表和团队考核表;(2)教师可以在公示区查看其他教师(团队)的业绩信息;(3)各个学院可以查看并下载本学院的考核统计表;(4)人事处可以查看并下载全校的教师考核统计表。
  
  (三)系统运行的技术环境
  系统采用基于J2EE技术的B/S结构,J2EE技术具有强大的可伸缩性和可管理性,便于实现客户端“零管理”和服务器端的负载平衡,使得应用系统的开发和部署更加灵活、方便。
  1.客户端软件配置
  客户端只需安装win2000以上操作系统,直接以浏览器作为本系统的客户端软件。这样可以省去在客户端安装软件以及设置等工作,且不受程序升级影响,符合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
  2.服务器软件配置
  服务器的软件宜选用性能稳定、设置简单、兼容性好、相对安全的软件。本系统服务器的系统软件采用Unix、Solaxis,应用软件采用Jdk、Jboss、Tom-cat,以sybase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散录入的数据在服务器上集中管理,有利于数据备份,程序集中在服务器上有利于软件的维护和升级。
  3.服务器硬件配置
  由于教师习惯在学校发文开始考核后才录入工作量信息,这样同一时间集中登陆就容易在服务器产生瓶颈,因而高性能的硬件配置是保证系统顺利运行的必备条件。本系统服务器的硬件配置为:CPU:Intel(R)Pentium(R)4 CPU 2.80GHz;MEM:

1;DISK:80.0 GB SATA。
  
  三、南方某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效果
  
  (一)降低考核人工成本,提高了考核结果精确度
  采用网络考核,教师只需将自己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信息随时录入,相关职能人员(教务员、科研秘书、人事组织秘书)审核通过后便可直接输出考核结果,并打印各种统计报表。这既避免了人工计算,又减少了信息失真,从而保证了以最小的代价获得全面、准确的数据资料。
  
  (二)创建教师工作信息电子档案,提升了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事考核系统,为每一位教师创建了一个工作业绩的电子档案,对于教师工作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统计、分析和汇总。它不但是反映教师个人业务情况的真实记录,也是学校人事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工作的一个很好体现。同时,系统以大学校园网为平台,向校内各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教师信息查询,打破各职能部门“信息孤岛”的局面,实现了信息共享,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为学校决策提供动态、实时的依据,推进了管理科学化进程
  通过建立教师业绩数据库,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存储、检索和计算迅速准确的功能,通过对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三方面总的工作量同一时期内部横向和不同时期纵向的对比分析,可实时了解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目标的落实情况,找出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整学校的工作重心,为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促进学校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
  
  (四)创建良好的民主监督氛围,提高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健全了竞争激励机制
  基于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从人的本性出发,高校教师是属于高自我实现意识、高社会尊重需求的群体,具有较强的民主监督和公平竞争意识,因此,真正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的老师是愿意把自己置于群众监督、公平竞争的环境之中的。考核信息化模式的建立恰好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每一位参加考核的教师的考核内容和结果通过网络在学校范围内公示。教师如有疑议,可通过一定的程序向相关部门反映。这样无形之中对教师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有效地遏制了弄虚作假的行为,起到了去伪存真的作用。与此同时,展示教师的业绩也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与表扬,网上公示把教师都置于一个平等竞争的舞台上,而竞争心理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心态,每一个人都希望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最佳成绩和状态。因此,公示考核内容及结果,对参加考核的教师将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工作积极认真,卓有成效的教师将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加其本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加努力工作;而对于工作散漫的教师也起到促进作用,可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教师通过与以往自己的业绩的纵向比较和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能够获得一个对自己比较全面的认识,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准努力方向,不断完善自己。所以,考核信息化不但保证了考核的透明公正,而且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健全学校的竞争激励机制。
  当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套系统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校内各职能部门间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系统的安全保障尚需加强,等等。对此,我们需要制定有效的信息交流制度,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大力度继续推进人事工作信息化建设,为学校深化人事体制改革,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提供扎实的物质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谢卫忠.刍议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
  [2]赵龙文.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5,(2).
  [3]谢斌.全面信息化与高校人事管理[J].社会科学论坛,2007,(2).
  [4]李培福.浅谈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思想[J].法制与经济,2008,(9).
  [1]罗立祥.信息技术与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整合[J].商业文化,2008,(7).
  
  [责任编辑:陈梅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