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 艳

  [摘要]通过分析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文章论述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不断探索和谋求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作者简介]曾艳,广东商学院信息学院教师,广东广州510320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183―03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进入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适势而行,努力走创新之路,成为创新的大力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才能增强实效性、针对性,提高遇预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把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高校扩招。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而专职政治辅导员的数量相对不足。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根据各高校的经验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原则上可按1:120―150的比例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但现今多数高校没有达到这一要求。一般高校都是300―400名学生才有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有的高校甚至600~700名学生才有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这种学生人数增加、学生素质整体降低与政治辅导员数量不够、力量不强形成的反差,对现在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互联网以其功能多样、内容广泛、速度快捷、环境开放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途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互联网的直观性、娱乐性、诱惑性、渗透性使人容易上瘾,以致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另一方面,网上暴力、网上色情、网上犯罪不断诱惑着大学生,容易破坏青年学生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从而毒害青年学生。如何做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不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关注。
  
  3.各种思潮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冲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呈加速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思想和生活方式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这个时代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具有特殊重要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路和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要根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新内容,总结历史和现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切实把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新特点,探索和寻求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规律性、富有实效性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
  
  1.与时俱进,提高政治辅导员的素质。在新形势下,政治辅导员要努力做到“三个吸引”,一是知识吸引人;二是能力吸引人;三是人格吸引人。首先,渊博的知识是政治辅导员做好工作的基础。在实践中,政治辅导员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学习:一是专业学习。既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又要熟悉本院系学生所学专业;能够将自己的专业技能、院系的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业务学习。学习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生管理进行深入实践和探索;熟悉学生工作方面的政策、法规、文件等。三是与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习好高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计算机操作与管理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政治辅导员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熟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此外,政治辅导员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其次,出众的能力是政治辅导员做好工作的保证。如沟通能力、前瞻能力、应变能力、总结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三,高尚的人格是政治辅导员做好工作的灵魂。
  
  2.政治辅导员要经常“三个进入”。“三个进入”是指进宿舍、进教室、进食堂。经常“三个进入”能够帮助政治辅导员熟悉学生生活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学生饮食情况。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课堂学习情况、课外活动的表现,做到把握学生的思想轨迹,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需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开展学生工作。
  
  3.政治辅导员要长期开展“三个指导”。政治辅导员要做好思想指导、学习指导和生活指导。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要处理好表扬和批评、奖励和处分、倾听和说服的关系。要掌握表扬是鼓舞士气的表扬,批评是治病救人的批评,奖励是催人奋进的奖励,处分是以儆效尤的处分,倾听是神情专注的倾听,说服是晓之以理的说服。
  
  4.加强“两课”教学改革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高校的“两课”教学是帮助学生构建精神支柱、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长期以来,“两课”教学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大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热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更新“两课”教学内容。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二是改进教学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传授与互动的结合,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共享。将课堂教学、课外读书、社会实践、主题讨论、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采用灵活的考试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改进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室等多种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扩大学生视野,提高“两课”教学质量,通过对“两课”教育的方法与理念更新,切实为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提供新的开放环境和广阔空间。
  
  5.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重要保障。当前,要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要强化领导机制。在高校必须始终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建立运转灵活的管理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掌握和分析,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和学生

关心的学习、生活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要构建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网络型工作机制。在纵向上,把优秀的大学生吸引到党团组织中来,使学生中的党团组织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通过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广大学生方面的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为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组织保障。在横向上,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班集体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三是发挥导向机制。强化科学理论导向、榜样导向、先进事迹激励导向的作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全员育人”良好格局。
  
  6.要整合多方面力量合力育人。学生家长是合力教育的基本力量。学校应每学期末定期给家长寄信或打电话,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情况,与家长多沟通,协同家长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还可以定期把学报校刊免费寄给每一位学生家长,使家长通过学校刊物及时了解学校思想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建言献策。
  依靠“学生干部”这支骨干力量。学生干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
  学生党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生党员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生党员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将网络变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手段。将党的方针政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输入网络,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设“两课”教育和师生聊天室,提供一些与国家民族或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的讨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加强对上网大学生的自律引导和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道德意识、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建立网上党校。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网上党校,我们可以借鉴好的经验,让党章、党史、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进网络,把党课内容编制成集讲授、辅导、答疑和测试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把党课课堂搬进校园网,在党课中融入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鲜内容,选择学生喜爱的音像资料,让入党积极分子通过网上党校进行理论学习,改变传统党课说教的模式,寓教于乐。
  
  8.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熏陶的作用。校园文化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起来的,渗透着教育者的主导思想和教育目的,集中体现着大学独特的个性和办学理念,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和持久性,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精神情操、价值观念、性格心理、专业基础、健康体魄的全面培养。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既不是单向灌输,也不是纪律约束,而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及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潜移默化和水滴石穿的力量。因此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可以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荷 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