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鹏波
摘要: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原因中有外在原因,即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也有内在原因,即大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对高等教育选择的自主化,高等教育体制面临危机等。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举措包括:办学体制的主体多元化,确立多层管理机构及其权限,财政体制投入多元化,人才培养体制实行三级人才规格,招生和就业体制方式多样化等。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55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3―0054―03
一、俄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原因
(一)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外在原因
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外在原因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生存的外在条件――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
1 俄罗斯政治民主化
俄罗斯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包括承认意识形态的多元性,规定任何意识形态均不得确定为国家的或必须遵循的意识形态;实行以总统为核心、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新的国家政权体制――总统集权制;形成新的联邦制模式――民族区域与行政区域相结合的混合型联邦制模式,等等。在政治民主化的社会里,接受高等教育转变成为人的权利,高等教育成为普遍教育。
2 经济上实行市场化
俄罗斯在经济上实行市场化,包括实行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建立市场体制;实行分级财政预算等等。这就使得高等教育必须走出那种一切由国家负责和包揽的状况;必须走入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挑战。
(二)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在原因
1 大学理念发生了变化
在20世纪的大学主张实行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形式的普遍教育或大众教育。这种理念本着对人之为人的权利的追求以及大学对人的生存质量的影响,而把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地位、金钱以及能力的权利转变成作为人的权利,强调教育权是人作为人的生存权利、自由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随着20世纪末高等教育“在起分配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更加认识到并也更加要求高等教育不再是特权,而是权利。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后在民主化浪潮推动下,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并由此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2 对高等教育选择的自主化
不同的大学理念产生以后,伴随而来的便是产生了不同的高等教育旨向,就会导致一种高等教育的时代变革。高等教育的核心就是获得高深知识。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则是要改变拥有高深知识的主体、方式与途径。
(三)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面临危机
依据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观点,俄罗斯出现的政治、经济体制巨变必然给高等教育带来重大影响。政府、社会、高校都意识到,发展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国家的责任,社会也应当参与;高校不应是政府的行政机构,而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这些给俄罗斯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能否适应转型后政治、经济体制提供的自由竞争的发展环境;能否在这样的环境里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不同需求,同时又能与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接轨;能否促进和完善自身的发展等等。
二、俄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举措
(一)办学体制:办学主体多元化
目前,俄罗斯高校除军事院校外,均实行多位举办者体制,1996年修改后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权力机关、地方自治机关、本国和外国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与机关及其联合公司与协会、已注册的各种社会组织与宗教团体、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公民等都可以成为高校的举办者。这表明了俄高等教育举办者从唯一的国家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结束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只有国家而无社会的局面。高校的办学形式呈现三种类型:国立的,即联邦的;地方的,即各联邦主体的;非国立的,即私立的。俄罗斯目前有560所高等院校、110所分校和200多所非国立高等院校。
为了防止高等教育的办学低质量和随意性,《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对个人和组织举办高校以及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做了严格的规定,并早在1992年2月27日就公布了《俄罗斯联邦高等院校国家评估条例》,其中对办学主体做出了办学许可证制、评估合格证制等方面的规定。
(二)确立多层管理机构及其权限
俄罗斯将高等教育管理机构进行分层并确定各自的权限。1996年《俄罗斯联邦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将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联邦会议、联邦政府、联邦高等教育管理机关、国家评审局及其权限作了详细的规定。
(三)财政体制:多方投入制
苏联高等教育在财政体制上属单一拨款体制,其经费总额中有98%由国家财政拨款。据俄罗斯学者统计,苏联国家教育拨款,尤其是在80年代后半期,只能满足实际需要的47%,最好的年份也没有超过75%。
单一拨款体制很难充分满足高校的经费需要,而且高校也很难有自主权和自由的发展空间。这种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显示出强烈的不适应性。1992年的《俄联邦教育法》明确地把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体制转变为多方投入经费体制。
1 “分级”财政预算
分级预算支出结构,即教育的拨款在“联邦和地方共同拨款的基础上”进行。在《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拨款不得少于联邦教育预算的3%,至于联邦和地方在各自预算中承担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和支出数额,则未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但总的趋势是联邦支出所占比例越来越小,数额越来越少。1995年联邦与地方预算中的教育拨款分别占总额的13%与87%。
国家财政预算的教育支出1992年为5.9%,1994年为3.68%,1996年为3.5%。而1997年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7%(185亿),2000年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320亿)。这些拨款往往只是实际所需教育经费的1/3。直到2001年国家才“首次增加预算开支,从而使教育经费增为460亿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就这样与实际所需相比仍差50亿卢布”。
2 “多向”筹资渠道
国家允许和鼓励高校用各种方法吸纳社会资金,以开辟“多向”筹资渠道。
渠道一是高校实施收费教育。除了非国立高校实行收费制度外,俄罗斯的国立高校也开始实施“有偿教育”。《俄联邦教育法》明确规定,国立大学的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费两大部分组成。高校招收的学生就形成了三种类别:一是占高校招生控制数70%的免费生,其学费由国家提供,毕业后自主择业;二是占高校招生控制数30%的定向合同生,其学费由与之签合同的企业、机关、组织提供,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工作;三是不占高校招生控制数的自费合同生,其学费由学生自己负担,只不过要有一家企业或单位作为中间人来与高校签订培养合同,毕业后自找工作。
渠道二是高校从事商业性活动。
渠道三是高校开展有偿教育服务。学校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为企业、机关、团体、居民举办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或其他方式的教育服务。对此类服务活动,国家免予征税。
(四)人才培养体制:三级人才规格
苏联的高校本科学习期限为5~6年,毕业生不授予学士学位,只授予相应专业的专家称号;其研究生教育也只设副博士和博士两级学位,而无硕士级别。这种人才培养体制,既给俄罗斯在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中带来诸多不便,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于是俄罗斯改变了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体制为多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以便参与国际教育劳务市场上的竞争,满足实行市场经济后对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1992年3月13日,俄公布了《俄联邦关于建立高等教育多级结构的暂行条例》。该《条例》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三级:
第一级――不完全高等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由高等院校或高等专科学校按照基础专业教育大纲实施,学制两年。
第二级――基础高等教育。由高等院校按照基础专业教育大纲在第一级不完全高等教育或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完成这级高等教育,对那些接受了不完全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只需两年时间,对那些只接受了普通中等教育的人来说就需要四年时间,毕业生将获得基础高等教育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
第三级――完全高等教育。即专门化教育,主要实行硕士学位教育,以培养能独立从事创造性职业活动的人才为目的,是在学士学位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的专业培养,学制为两年。
(五)招生和就业体制:方式多样化
1 招生方式多样化
俄在招生体制上承袭了许多苏联的做法,如在全国仍然不设统一的招生机构,使高校在招生、考试、录取等工作方面享有自主权利,尤其是《俄联邦教育法》和《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颁布后,高校的这种权利就更大了。
(1)多种招生办法
目前,高校招生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是单独招生。一些著名高校,特别是一些热门的系科往往面向社会单独招生。高校自定考试科目、范围和要求,自行命题,除笔试之外,还有口试。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7、8月份。
第二是高校与中学单独协议招生。一些高校或系科可根据自己对生源的要求,与一些中学协议招生。这类学生的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合二为一。考试门类、考试内容和考题由中学、高校联合确定。考试内容要高于中学必修课大纲的要求,以适应这些高校或高校中相关系科的需要。其招生考试工作一般安排在6月份。
第三是部分高校联合招生。一些生源不足的高校或系科与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商定后于每年4月份提前联合招生。
第四是自主招收自费学生。各高校在完成国家计划招生任务之外,扩招一部分自费生。私立大学均独立招收自费学生。一般情况下,自愿自费进入大学学习的中学毕业生,只要向有关高校提供中学毕业证书和各科学习成绩,经该高校审查合格后便可录取。有些高校根据本校的特殊要求,还须对考生进行简单的笔试或口试,再行录取。
(2)招生规模扩大化
俄罗斯自1992年以来一直采取扩大招生规模的措施。最近五年,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从290万人增加到710万人。每万人中大学生比例,俄罗斯居世界第一位。
2 就业市场化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变化在于,把过去国家统一分配的体制改为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体制。《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规定“大学生有权从学校行政部门得到有关俄罗斯联邦居民就业状况的信息”,即高校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的责任。
责任编辑 刘伟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1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