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小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与创新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会对数的阅读、对数学文本的阅读、对与数学相关的材料的阅读,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素养。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十多年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握时机、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情境创设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也就是说一节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学生上课伊始就兴趣盎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的勇气,最根本的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没有鲜明的个性,没有标新立异的勇气与信心,就谈不上创新。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即使答案与问题不大吻合,也应鼓励学生把话说完,不要随意打断学生回答,更不能冷嘲热讽, 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才敢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测,才能提出超乎寻常的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二、精心设问,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
   “疑”是探索的起点,有“疑”才能产生认知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设疑、激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我创设了三 个层次的问题:⑴猜一猜: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有个学生说:“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但马上遭到很多同学的反驳,课堂上立刻引起一阵骚动,议论纷纷,最后有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认为不能从个位上判断能被3整除的数。”我投去赞许的目光,他的意见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同。⑵学生出题验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改变一下角色,由你们出题考考老师,你们用计算器验证。学生情绪很高,纷纷出题,结果,老师判断全对,我又指着学生出的数(如762)说:“这个数能被3整除,我还知道随便交换数字的位置,组成新的数仍能被3整除,(197)这个数不能被3整除,随便交换数字的位置,组成新的数也不能被3整除,你们信不信?”学生半信半疑,通过用计算器验证,结果又对了。这时有的学生已按耐不住了:“老师,您怎么判断的?教我们吧!”我见时机已经成熟,就故意卖了个关子:“这个秘密老师暂时不告诉你,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能3整除的数可能跟什么有关?你们有信心自己探索出秘密吗?”⑶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索总结出规律。引导观察:762、726、672、627、267、276,师:“这些数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由相同的三个数字组成,只是每个数的数字排列不同),“数字不变,排列不同,组成的数有一个什么共同点?”(分组讨论),生:“由于数字不变,不管排列怎么变化,这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就不变。”师:(指着学生出的数)“那么能3整除的数各位的数的和有什么特点?不能被3整除的呢?”(学生分组探索讨论)最后,在学生自主探索概括的基础上揭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例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和射线时,我提出:“直线比射线长,对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通过争论,进一步巩固了对直线和射线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例明确了直线和射线的区别。
   三、注重直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遵循的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标,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而注重直观教学,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手脑并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优势,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并紧密结合教具、学具,使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认识这两种几何体,并亲自指导学生摸一摸它们各有几个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与图形进行对照,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抽象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这样,先通过直观教学给学生以形象思维的依据,再通过形象思维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可以使学生学习轻松,记忆深刻。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个个动脑动手,促进了思考。用思考指导操作,极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
   四、精设悬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
   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常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从而在似懂非懂,似知非知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首先出示地图,老师就从这张地图上便知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建筑工程师们看着一张图纸便知这座大楼的各种设计(包括:高度、用多少料等),是什么东西这样神奇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萌发了求知欲望,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又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精神。
   五、更新教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浓,他们的兴趣容易被新奇的东西所激发。因此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新异刺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就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常言说得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因材施教,因年龄特点而异。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就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重要的成分。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去运用、去更新,我相信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新的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创新能力,让数学真正成为小学生爱学、会学的一门学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