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考古诗鉴赏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把高考古诗鉴赏题分为八种类型,并以举例的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各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古诗鉴赏 答题方法 型 形象 意境 炼字
  中图分类号:G63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08-02
  
  高考古诗鉴赏题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为使学生有“法”可依,有例可援,进而提高古诗鉴赏的水平。下面举例谈谈高考古诗鉴赏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一、鉴赏形象型
  第四桥
  宋•萧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境。
  答题步骤:
  1、体味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和其中的关键字词;
  2、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3、指出形象描绘的作用或效果;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形象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心境,虽然是孤独一人,却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二、鉴赏意境型
   梦回
  宋•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
  1、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氛围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诗歌开篇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象,阵阵捣衣声更是触发起无限的愁肠。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诗人愁肠百结、彻夜不眠的诗人的自况。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三、鉴赏炼字型
   溪亭
  宋•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1、表明自己的看法。
  2、准确阐释二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3、具体分析这二字所描绘的景象;
  4、说说这两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综合概括,形成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迈上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寂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亭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四、鉴赏诗眼型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正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2、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名“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五、鉴赏语言风格型
  长干曲四首(其一)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答题步骤:
  1、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分析作者的感情;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饰,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六、鉴赏表达技巧型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元•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在这首小令的上阕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答题步骤:
  1、准确地指出曲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2、结合全曲说说这个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3、分析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表现出怎样旨趣;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抒情方式。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面对;而眼前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外面的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滴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
  七、理解诗句意义型
  看叶
   宋•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的“意味长”包含哪两层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题步骤:
  1、明确诗句的表层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义;
  2、分析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
  3、综合概括,形成答案:“意味长”,一是说这种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说,绿叶不像花那样生命短暂,它给人的美感是长久的。通过这一饱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附众人的审美趣味。
  八、评价观点态度型
  霜天晓角•梅
   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有人说本词是“怀人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答题步骤:
  1、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2、从诗中找能佐证观点的材料;
  3、综合概括,形成答案:(1)是咏梅之作。词题是“梅”,词的内容句句或直接或间接写梅。上阕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去来”相融相洽。下阕虽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情。
  (2)是怀人之作。上阕写梅写得极美,即下片中说的“胜绝”,这“胜绝”之景是为写人情而设,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起反衬作用,获得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以上两个答案选一即可,以答“怀人之作”为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5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