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泛评估主义”的危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晓平
这些年“评估”这个词交上好运了,尤其是对于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评估简直成为了推动工作的不二法门,占据了管理工作的轴心地位。什么事,似乎不评估一番,就无法推进。管理方埋头于制订并发布标准,并以此为条条来评估被管理方。而被管理方则埋头于对照标准,应付管理方的评估,力求取得最好的评估结果。一切工作似乎都是围绕评估在转。
现如今,把评估抬到如此重要的地步,就不能不让人有所担心。我把这种评估过分被抬高的现象称为“泛评估主义”。所谓“泛”,即过多、过度、过滥之意;所谓“主义”,即已然成为一种思维定式、思想潮流之意。
评估环节在管理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反映人们对工作结果的追求。管理大师德鲁克经常强调这一点:管理是追求结果的。工作究竟做的怎么样?是否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目标?投入产出比如何?一个漠视结果的组织,人们对评估不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评估环节地位的提升,反映人们对工作效率和效果的追求,这可以说是管理进步的表现。所以,正确的评估对于工作的改进十分有益,但是一旦走上“泛评估主义”的歧路,不但无益,而且十分有害。
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不是把精力聚焦在“做”上,而是聚焦于“看”最后做的效果好不好上,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假设某人患营养不良,有了500块钱,显然应该将大部分用来购买食物,如果此人仅用很少的钱来购买食物,而是把很多的钱用于检查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我们一定会认为此人不但营养不良,而且精神还不正常。
其实类似这种滑稽的事情在现实当中还真不少。比如有的管理部门,一年到头也不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去,去则是为评估而去的,解决问题时没有时间、精力、资源,评估起来却大张旗鼓,不计成本。比如有的高校,在如何为老师创造学术环境条件上用心甚少,但如何评估老师的学术成果却用心良苦。这种滑稽的行为,这些年还被美其名曰:只关注结果。这与上面所说的“精神不正常”的某人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泛评估主义”最大的危害就是资源的浪费,将组织目标赖以实现的稀缺资源堆积在组织运行的某一阶段上。这种资源的浪费不仅是物质性的资源,还有时间、精力和机会等非物质性资源的浪费,无论是管理方和被管理方都如此。其实,目前来自被管理方对“泛评估主义”的诟病,更多是针对非物质性资源的浪费。
导致“泛评估主义”近年来不断升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确实不能排除有管理方私利的驱动,即所谓权力利益化的问题。管理方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表现方式之一就是设置许多“标准”、“门槛”,巧立名目搞评估。
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做一件事情,做的过程当中或者做完以后,看看做得如何,俗话说“回头看”,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过程。这个“回头看”的过程,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做事的过程当中。管理学将管理过程划分为所谓的“计划制订―组织实施―反馈评估”等环节,那实际是一种理性的抽象,而不是说每做一件事都要有一个独立的评估阶段。“泛评估主义”则是把这种更多属于理性抽象的“反馈评估”环节孤立化、绝对化。
当然,独立的评估过程不是不存在,尤其是对比较重大的活动项目而言。但是,应该看到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的评估是更重要的评估。现实的管理过程中几个环节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很难绝对地区分开。有人用德鲁克“没有评估就没有管理”的论断来为自己的“泛评估主义”辩护,其实,我认为德鲁克的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是对的,但是如果理解成凡事都要有一个孤立的、独立的、界线分明的评估阶段,那只是书生之见,是形而上学观点,一点辩证法都没有,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是那样发生的。
“泛评估主义”的认识论除了把评估阶段孤立化、绝对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把评估的数量化给神化。数量化是人们理解事物的一种美好追求,但是如果将数量神化反而会曲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物或者事物的有些方面难以数量化,比如对人的道德品行、忠诚度等等方面,数量化就十分困难。量化同样有个成本的问题,我们可能用成本非常低廉的方法已经了解某事物90%的特征,但是要了解剩下的10%可能要花上比原来高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成本,那你还会做这个评估吗?显然,也就不会去做如此奢侈的评估了,当然科学研究除外。
说到此,读者或许以为我是一个评估的反对者,非也。我是要把评估从“泛评估主义”的神坛上拉下来,让其回归工具位置,我的观点是,能融入工作过程当中,不要轻易将评估环节独立出来。德鲁克关于决策的一个观点用来谈论评估问题同样十分贴切:作出决策前先问是否真有决策,有时不决策可能是最好的决策。在评估之前,先问问“是否真需要一个独立的评估环节”那才是明智。评估指标体系的设定,评估方法和工具的取舍,一切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为归宿。
评估无论如何重要,仅仅是达成组织目标的方法、手段、工具之一,仅仅具有工具价值。“泛评估主义”错就错在把工具目标化,忘了工具仅仅是为目标服务的。只有将组织目标的达成放在整个管理过程的轴心地位时,评估才能回归其正当位置。(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0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