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绿色出行”常态化还有多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 萌

  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为减轻交通拥堵,北京有49万辆公车被封存,25万车友响应“绿色出行”号召,承诺峰会期间不开车,更多人则调整了出行路线与时间。交通监测显示,此间高峰时段车辆通行平稳,路面秩序良好,车流量明显减少,拥堵路段较平时下降了85%。交管部门对市民的积极配合表示感谢,中非论坛新闻组负责人更称北京市民令其感动。
  道路交通拥堵,这是如今许多城市面临的一个“老大难”。而北京的“堵车史”更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尽管这些年北京的城市环线已从二环修到了五环,还有在建的六环,但受到社会快速发展、轿车进入家庭、日均新增千辆机动车的影响,北京的道路通行状况仍显得“力不从心”,堵车状况在全国“名列前茅”,有“的哥”甚至笑称:利用堵车时间学会了英语。毋庸讳言,堵车让政府头疼,令百姓心急,已成为城市发展一大“瓶颈”!
  作为首都,北京还要承担、举办各种各样的国际国内大型活动,这对交通保障更是提出了极高要求。“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宾客”,这说起来轻松,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所以,北京每一次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蕴含着有关部门的协调努力,更离不开众多单位与群众的大力配合。人们对此表现出的理解与支持,实际也是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的一种体现。
  另外,细心的人还发现,几乎每逢重大活动,北京的交通会比往日更畅通,马路上的小轿车少了,公交车的车次增加了,乘坐公共汽车比平日“打的”、开私车可能还要快。可见,减少车流量的效果是多方面的。这不免引发思考。应当说,倡议私家车主每个月、甚至每周少开一天车,以前不是没有搞过,但为啥响应者寥寥?那么多的公车真的必须频繁外出“公干”吗?又为何只有等到“大型活动”时,人们才集体选择“绿色出行”呢?
   毫无疑问,轿车进入家庭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但负面效应却使一些人渐渐变懒,增大了城市交通压力,造成环境污染,大量能源被消耗。笔者的一位“有车族”朋友,最近又开始骑自行车上下班,说是“开车开腻了”。而实际上呢,朋友伏案工作本就缺乏锻炼,开车一年“发福”速度明显加快;再加上油价高涨、堵车犹如“马拉松”,还真不如骑车锻炼又畅快!生活已在呼唤我们“返璞归真”。
  显然,减少小轿车使用,提高道路利用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为上策。而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公交是否足够便利,能够满足老人、孕妇、残疾人等的特殊需要呢?显然,答案并不那么乐观。应当说,与世界上公共交通发达的大城市相比,北京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一方面,首善之区更理应为全国起到表率!
   中非论坛期间有49万辆公车被封存,这又折射出了什么呢?事实上,“公车问题”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不光是指其对财政与能源的巨大消耗,大量公车的“公私兼顾”、远远超过私车的占路时间,更是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某些人常说公车难管,可这回峰会不是一下就“管住”了吗?说白了,车是死的,人是活的,怎么个管法,人的态度决定一切!
   针对此次“绿色出行”,有抽样调查称,有42.3%的被访者对能以此“为中非合作论坛创造较好的空气和交通环境”表示认同与支持。然而,也有人提出疑问:共同努力难道仅仅是为了峰会?良好的环境与交通不该成为一种常态?为什么不能把被动的行为变成自觉的行为?人们真正渴望的是良好环境的“常态化”,而不是每每的“迎接准备”,那就请大家共同努力,就像这次峰会那样。
   但愿中非峰会能成为良好的开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3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