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机制和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太海

  摘 要:“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难题,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困难。绿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最新模式和最高层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深刻剖析绿色农业内涵和发展绿色农业动力机制,提出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绿色农业;动力机制;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5-0087-03
  
   “三农”问题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长期性。它不仅是一个经济结构转换问题,也是一个制度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农民自己的问题,更是中国政府的问题。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绿色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就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机制和对策进行研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最新模式和最高层次
  
  人类农业发展的过程,可按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比传统农业更发达的一种农业发展形态。现代农业模式形态各异,但其根本特征在于高投入、高产出,即依赖大量的化学肥料、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投入,获取产出最大化、劳动生产率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生产了大量丰富的农产品,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数量的迫切需要,另方面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产品质量的低劣。为了解决现代农业的负效应,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国开始寻求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持续农业等。有机农业强调回归自然,凭借着大自然的恩惠,追求产品的安全性,拒绝使用人工合成化学品、激素、转基因技术等,对生产过程有某些严格规定。但有机农业的生产规模偏小,产量较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有机农业的产量水平比现代农业的产量水平一般低30%,因此很难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生态农业、持续农业是从维护生态环境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出发,注意保持区域内物质、能量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生态农业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没有具体的指标和标准规定。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挑战和矛盾,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已有价值观念和社会经济行为方式,探索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模式,在对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之后,提出了“绿色农业”的新概念。
  所谓绿色农业,一般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核心,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农业发展模式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它刷新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含义,是生态化与集约化内在统一的农业增长方式。
  绿色农业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现代农业的最新模式和最高层次。(1)绿色农业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绿色农业在考虑自然时,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索取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绿色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绿色农业倡导在合理使用工业投入品的前提下,科学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自然转移,加强农业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优化农业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3)绿色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安全观。绿色农业倡导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科技成果,依靠科技创新和物质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率,保证农产品数量的安全。同时,绿色农业强调在种植、养殖、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的生产资料,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了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4)绿色农业是一种全新的效益观。绿色农业在追求农产品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国际贸易,同时积极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机制
  
  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机制是指绿色农业系统运行演进过程中的动力获取及其作用方式。换言之,是指绿色农业各相关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促进系统发展前进动力的过程。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发展、绿色消费需求、国际绿色标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1.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
  从20世纪末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困难,包括资源和生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双重约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和谐发展的双重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并且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三农”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这势必会推动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2.绿色消费需求的拉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安全意识大大增强,崇尚自然、关注环保、注重安全、追求健康的思想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渐渐成为世界消费主流。人们需要更多的卫生、营养、无污染的农产品。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及农产品的要求不单是数量上的要求,而且是高质量、优品种的绿色产品。据调查显示,75%以上发达国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愿意考虑绿色食品。我国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中,90%以上的消费者愿意接受绿色食品,79%-84%的消费者希望很快能购买到各类绿色食品。绿色消费呼唤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绿色商品生产的尽快实现。
  
  3.国际绿色标准的压力
  在WTO环境下,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主要屏障已非关税及传统的非关税壁垒,而是来自于进口国的绿色检测标准。环境标准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新要素。目前,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比重日益增加;二是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化,进口国纷纷制定苛刻的卫生检疫标准和强制性的环保标准,如果出口国在农产品及其加工生产过程中不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并提高产品的安全水平,产品出口将受阻。面对国际绿色标准的压力,对现有农业进行革新势在必行,走绿色农业之路,提高农产品中的绿色科技含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绿色壁垒”的免疫力,是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4.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
  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所限,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这些行为虽然取得了短期的粮食增产和暂时的经济利益,但却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一些农户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还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着违禁投入品,蔬菜中残留有机磷农药,畜禽饲养过程中滥用禁用药物等现象依然存在。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呈现加剧趋势。在一些畜禽养殖集中的农村地区,因没有配套的畜禽粪尿治理设施,还出现了大量畜禽粪尿污水随意流失,污染郊区河道的情况,这些未经充分处理的污水对渔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使贝类所含毒素和鱼体内重金属残毒增加,并且通过灌溉,使致癌物质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迁移到人体内,造成人群多种疾病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损害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因此,必须尽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绿色农业之路,协调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对策
  
  绿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最新模式,其目标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农民增收,对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应该在发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纳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议程,重点推动和发展。
  
  1.加强宣传引导
  在绿色农业理论、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市场准入尚未完善和成熟的情况下,应将绿色农业模式作为一项准国策,加大理论研究与实践,丰富绿色农业理论基础,树立成功典型。同时,要大力宣传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意义,取得全社会的认同,使社会各界都来支持和参与绿色农业,关心和爱护绿色农业的发展。
  
  2.做好产区规划
  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地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确定绿色农业的适宜发展区域、次适宜发展区域、不适宜发展区域及范围,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要在综合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地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产业、优势特色,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打好基础。要在完善规范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行政规范、组织原则、技术标准,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强化科技开发
  绿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体系,科技开发和创新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为此应紧紧围绕绿色农业发展的技术关键点开展科技攻关,目前主要是加强高产、质优、安全、高抗逆性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加大新型肥料、新型农药、新型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生产资料的研发;加大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做好对基地农民的统一技术指导和产前、产中、产后的跟踪技术服务,使农民能够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种植、养殖、收获、贮藏、加工。
  
  4.完善标准体系
  绿色农业的基础是标准化。要充分吸收一切先进科技成果,借鉴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先进模式及世界农业标准化的经验,将有利于绿色农业发展的先进技术规范化为绿色农业的标准,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包括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后加工与包装标准等,从而提高科技成果对绿色农业的贡献率,提高绿色农业的产量水平,并确保绿色农业体系的产品质量安全。要根据绿色农业的标准及特点,建立绿色农业技术体系。
  
  5.建设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具有塑造品牌、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为此,必须大力实施龙头战略。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和壮大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引进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深度开发高档产品、名牌产品;另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体化的格局,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6.加大扶持力度
  目前,绿色农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产业规模不足且获益能力有待加强,增加政府投入是绿色农业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的资金向绿色农业流动,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要坚持以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导向,充分发挥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扩大绿色农业发展贷款的比重,不断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力度,将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扶贫贷款等资金向绿色农业建设上倾斜。□
  
  参考文献:
  [1]张爱民.关于绿色农业发展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3).
  [2]徐柏园.发展绿色农业的宏观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
  责任编辑:浩 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6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