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维霞
摘要:品格教育是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分为政治人格的培养和品性的养成教育两个部分。其内容丰富且目标明确,融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于一体,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突出志愿服务的积极推动作用,并重视教育立法。这些教育内容和形式对加强我国的德育建设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品格;教育;内容;方式;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4―0058―03
美国的品格教育是伴随学校的产生出现的,一度被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个人主义兴起,品格教育受到冲击,成为“一抹斜阳”。随着“价值澄清”、“认知发展”理论的出现,品格教育的讨论又在70年代渐趋高涨。现代社会随着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社会各界要求品格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而对其的研究与探索也越来越重视。了解美国品格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对推动我国的德育发展不无启迪作用。
一、美国品格教育的内容
美国的品格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或好公民、民主公民。围绕这一目标,民主教育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政治人格的培养;二是道德品性的养成。
政治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品格教育的政治内容,相当于我国大德育的政治教育部分,该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民主公民。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爱国主义教育。美国人崇尚肯尼迪的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品格教育的核心目标,其具体渗透在对美国历史的教育中。美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绝大多数史学家都认为国家的现代化取决于人的现代化,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了解自己国家历史的基础上。著名史学家格尔达勒内认为,“没有历史,任何国家都不能享有合法的地位或唤起爱国热忱”。尽管美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200多年,但是其教育内容却是十分丰富。以大学为例,其内容大体分为三个方面:成就教育,讲述美国在短短200年间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从而增强美国公民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学习与研究,对他们的经历、历史作用、思想和代表作用进行研究,探讨影响他们政治人格形成的各种因素,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政治人格的形成与塑造;西方文明史的教育,在突出美国文化独特性与创造性的同时。极为强调其文化的渊源在欧洲,避免造成学生的文化偏见,从而教导学生学会宽容地接受各种文化。但在宣扬成就的同时,还不忘进行危机教育,提醒国民美国的利益、权威正受到挑战与威胁,全体国民必须保持警惕,同心同德维护美国的国力与霸业,以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害。总之,从历史与现状、成就与危机的对比教育中,唤起爱国热忱、爱国信念,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政治观教育。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增强民众对这一制度的热爱与拥护,美国政府和学者也是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这一制度的论证。首先,通过《公民》教育课的开设,介绍美国的政治制度、宪法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公民的权利义务教育方面,把守法、投票、纳税宣扬为“好公民”的必备条件。公民教育机构“一贯的目标”是教育人们“参加劳动、纳税、守法、投票、关心个人和家庭的事情,而不要为着公众的利益去改善社会”。这种教育既服务于把学生培养成未来好公民的目标,又充分宣扬了美国的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其次,在正面宣扬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加紧对“对抗性国体”的介绍、研究,通过鲜明的对比教育,坚定学生做民主社会好公民的坚定信心。
道德品性的养成教育是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我国大德育中的道德教育。美国的道德教育也是服务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它集中体现了美国的主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具体可体现为个人品德的修养和社会信仰的确立。就个人的品德修养而言,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按照美国的政治、经济、道德规范做人。《公民》课认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至少应具备17种品德,涵盖了个人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职业道德等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合格公民的道德要求。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品格教育中的宽容教育。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协调各种文化冲突的最有效途径是提倡宽容精神。学校教育中能适当地发展多种文化,容忍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教师与学生;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名,但对失败者也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允许失败,不以嗤笑;在宽容的氛围中,追求多样化、多元化,从而把各种族、各民族有效地联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美国社会。
社会信仰教育是道德品性的社会内容部分,主要是通过公民宗教教育的渗透来表达一种社会信仰,体现一种民族精神。美国人时常挂在嘴边并被写进美国国家基本文献的三句话是“上帝保佑美国”、“我们信仰上帝”、“主权属于上帝”。这里的上帝不是耶稣基督,实际上是美国社会本身。美国公民宗教的崇拜对象之所以是美国自身,是因为它的诞生和存在是与美国历史紧密相连的。自独立战争时期起,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借助上帝的权威动员民众;在以后的国家建设中,上帝又因为时代的变化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因而可以说美国公民的宗教是与美国社会共生的。所以,美国国民必须接受公民宗教的熏陶渗透,养成坚定的社会信仰和优越的民族精神,是每个合格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社会品性。
二、美国品格教育的方式
完善的教育仅有教育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课程教学,通过专门课程的讲授及各科课程的渗透和学术活动进行专门的教育。最基本的课程是《公民》课和社会科(如历史课)的教学,前面已经提到的不再赘述,这里介绍一下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学。如通识教育(普通教育),哈佛报告对通识教育的定义是“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是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并进一步指出这些课程中内含的思维理性与道德的因素,对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巨大的;专业教育也是渗透品格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教学,达到既使学生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塑造学生与专业相关的价值观,也即所谓的职业道德。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课程教学中所设置的课程教材及其品质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没有统一的标准。据了解,在美国没有一个通用于全同或各类型学校的德育目标,各州或地区甚至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确定各自的德育目标。课程教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
澄清,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与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行为方式或规范,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个性化公民。
校园环境感染和校园文化塑造。学校环境是学生接受品性教育的“隐性课程”,良好的环境对塑造学生的品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美国学校在校园建设上投资不少,因而硬件环境都比较不错,如得克萨斯州柏拉诺校区,规定了12种良好公民意识和健康品性要求,每个班级都在教室张贴这几种品性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而该区的赫德考斯学校更是无论什么时候打开学校的计算机,这12种品性都会出现在屏幕上,通过硬环境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达到教育目的。
软环境中重要的德育资源主要包括学校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和全体工作人员的思想品行、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等,主要是校园文化的内容,而其中起作用最大的是课堂教学和全体工作人员的思想品行。塑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一直是美国学校追求的目标。这种氛围强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地位的平等,注重师生的对话,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美国学校对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制定了“美国优秀教师行为规则”,严格要求教师遵守,使教师更好地发挥“行为世范”的作用。总之,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感染进行品格塑造教育,是美国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的作用。美国学校的品格教育能够与实践直接挂钩,并崇尚实践对品格塑造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能够贴近现实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具体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立情景,通过角色进入,引导他们去体会、去选择;实地教学法,特别是在讲授美国历史时,带学生到元勋故居或博物馆,让学生通过实地感受去体悟、去领会。其次表现在对社会活动的推崇。社区活动是一种最普遍和最广泛的社会活动,它以个人的自觉主动性为基础,吸引大部分学生参加。活动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植树绿化、慈善捐助、防灾减灾宣传等。社区活动都是志愿活动,其组织形式多样,主要有和平队、美国志愿服务队、全国青年服务首创、城市志愿队和环保队等。每个学生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组织,在实践活动中逐渐体会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品性。
教育立法强制。美国是个法制健全的国家,重视法治是美国社会的优良传统,教育方面也不例外。联邦各州都较重视各项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教育法规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包括学生权利、教师权利、机会均等、特殊儿童、专业标准等,而且各个方面的法律条文又非常具体精细,如学生权利便包括言论自由、搜查及查获、宗教信仰、平等保护等。学校的社区服务活动也是以法律的形式来确立的。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法案,把国民服务正式定为国家政策,此后依法成立了国家和社区服务委员会,专门负责志愿活动的全国性协调。总之,通过教育立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而且便于师生在平等的环境中进行沟通,有利于学生品格的个性化发展。
三、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品格教育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实而无其名,但是,这一教育确实历练了学生的品格,凝聚起了高度的爱国热情。“9・11”事件及对伊拉克的战争激发民众爱国热情高涨,积极支持政府的行动,是对这种教育的最好肯定。对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不高的现状,我们有必要从美国的教育中吸取其有效因素,借鉴其教育方式。
提倡宽容的教育。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风俗文化和精神品格,这与美国的多种族、多元文化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应该对各民族及其文化持宽容态度。首先要对各民族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其次关于学生品格的培养内容方面,要从各民族文化的融和点人手,尊重发展各族文化,并适当地保护各民族的特色,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更应该灵活机动地制定教育内容,充分体现尊重民族传统,维护民族特色,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宗旨。
宽容教育还体现在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态度上。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西方的思想文化伴随经济交流及投资蜂拥而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可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可以发挥我国科技的后发优势,以更快的速度赶超发达国家。所以对西方的思想文化还是要用老祖宗留下的那句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其主流的意识形态要坚决抵制,通过研究对比指出其与我国制度的不融之处,从而予以抛弃;对科技文化的交流要大力支持,以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注重志愿活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喜欢“满堂灌”,以至于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会与“讲”联系起来,而很少和“做”相挂钩。虽然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倡导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运用,由于活动场所的限制及活动经费的缺乏,使得实践活动的开展很是乏力。所以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积极提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由政府、地方、社会共同筹资兴建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向学生免费开放;学校和社区建立直接联系,建立各种志愿服务队,如“城市环保队”、“绿化队”、“小交警行动队”等,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提升道德人格。
加强教育立法。法制是体现公正的最好手段。我国的教育之所以存在师生间地位的不平等及教师对学生的强权辱骂,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立法不健全,没有具体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所以我们的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加大教育立法力度,对师生的权利义务给予明确规定,坚决消除师生间不平等现象,同时对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的立法也要一并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也要纳入法律范围内,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真正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耕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7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