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中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 霆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增速是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在这场“城市包围农村”的运动中,村庄进入城市,形成了“城中村”。“城中村”因此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也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
Abstract: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for 30 years, the urbanized advancement accelerates to develop, the urbanized horizontal speed-up is the same time world average level three times. In this “the city surrounds the countryside” in the movement, the village enters the city, has formed “Chengzhong Village”. “Chengzhong Village”, therefore becomes in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to have the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is also under our country unique land ownership and the cultural context, advances the special question which fast in the urbanized process appears.
关键词:城中村问题对策
key word: Chengzhong Village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一、城中村改造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城市都展开了规模不等、程度不同的城中村改造,有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如南京、郑州、西安等城市。这些改造活动,都因地制宜,各有特色。在不同的管理理念及政策模式下,地方政府会进行不同的政策选择。目前比较适宜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珠海模式――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同步实施。珠海模式的特点:
一是政府为开发商提供拆一免二或免三的优惠政策;二是开发商进行城中村景观改造;三是政府让利,政府、开发商、村民共赢;四是人口、土地、景观与社区管理彻底城市化。
(2)广州模式――政府引导、改制先行、分步实施。广州模式的特点:
一是改制先行、分要素分步实施;二是政府支持,镇、村及村民自筹共同解决改造资金。
(3)北京模式――政府规范、市场运作、因地制宜。北京模式的特点是:
在政府政策规范引导下,在有发展社区商业可行性和必要性,位于居民区或人口稠密区的城中村,运用社会资本等多种手段,引入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对旧房屋和设施进行改造。
以上三种模式在体制改造和环境整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都仍处在改造试验阶段,很多隐性的不确定因素尚未显现出来。改造中一般都将改造利益划分为政府、开发商、村民三方面,而城中村问题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开发建设、失地农民就业、住房拆迁安置、村民就业和生活等诸多问题,均没有提出较好的解决措施。因此本文在对城中村改造现状分析基础上,深入剖析城中村改造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政府、业主、改造单位三者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公众福利和经济性,为我国城中村改造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
二、城中村改造难点分析
城中村改造利益很多,但其阻碍也非常多,只有对其充分的认识才能将城中村改好。为此在对南京市以及昆明市开展问卷调查,其目的就是揭示城中村改造的难点所在。
笔者于2009年7月―8月对南京市以及昆明市两地的城中村改造进行实地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66份,其主要对象是在昆明市小龙村、云山村,南京市江东村、富康新村长期生活的群体,包括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由问卷得知,村民对于城中村改造中的矛盾集中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去收入维系空间,经济利益损害严重
由问卷得知,城中村中90%以上的本地居民都有房子出租,出租房屋在3间及以上的比率高达73.61%,平均每家都有5、6间屋出租,房屋出租的收入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屋租经济盛行带来的可观收入使得当地经济比较富裕,然而城中村的改造对于这部分人群带来了一定的损失,60%以上的居民认为改造后每月的收入会明显减少。因此城中村一旦改造,村民就失去维系固定收入的空间,同时绝大部分村民文化程度较低,尤其是老一辈,大多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即使是年青一代一般也就是高中或大专文化程度,村民难以找到有较高收入的固定工作。改造后失去房产收入,就业难,要想真正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是非常困难的。
(2)社保医保体系脆弱,生活压力巨大
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于医疗和养老两大方面,调查显示从办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比例来看,医疗保险的普及程度相对较高,近90%的本地居民已通过村委会、工作单位或者自己购买等方式办理了医疗保险,外地居民办理医保的比例略低,约40%的外地居民由于用人单位不规范,没有办理医保;在养老保险方面,仍然有近半数的老人需要依靠子女赡养,城中村中的本地居民可以享有社会补助金,但是对于外来人口,农村老人无人照料,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难以支撑,社会保险制度的尚未普及给城中村中部分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外在医疗保险方面,虽然2009年国家提出了新医改方案,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各种阻力和困难,尤其是在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这三个目标上难道较大,医疗保险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城中村居民看病成本过高,给基本生活又增添了巨大压力。
三、城中村改造对策研究
(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居民意识
城中村是由传统农村社区演变而来,一直以来,城中村村民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居住习俗。改造城中村,必须消除村民的思想障碍,要使村民转变思想,支持城中村建设,首先要完善村委会制度首先应从完善选举制度入手,要规范村委会选举,选举过程中的民主只是一部分,要将村民有权有责参与管理的民主制度深入到监督村委会权力运行的方方面面。建议实行竞争上岗、差额选举,让某些在其位不谋其职的人有压力,要让民意测评好、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受群众欢迎的优秀干部上岗;同时加强对村民相关政策的宣传,使村民认识到城中村规划建设,对村民的长远利益来说是一件好事,要有相对长远的目光,要加强现代化居住观念的宣传,使村民认识到目前的相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能逐步接受规划的有关方案。
(2)规范拆迁补偿政策,落实专项配套资金
拆迁补偿行为一定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房屋拆迁政策宣传,严格执行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房屋拆迁补偿标准,使拆迁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例如:如果拆迁双方发生矛盾,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应该鼓励被拆迁户走法律解决的程序,如果居民的补偿要求合理,街道和村委会应当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通过专业机构对改造方案和涉及居民权益的内容进行考量和评估。另外,在拆迁前有关部门应认真细致地做好居民房屋初始产权登记,理清居民宅基地上现有房屋的有效面积,建立居民房屋准确面积的家庭档案,使补偿工作有依据可行。
(3)完善就业政策,保证失地农民再就业
文化、技能、素质和资金的限制,是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城市与村庄的发展需求,投资由房地产向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房地产领域拓展,利用集体留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利用历年征地补偿费投资兴业,吸收村民就业。通过文化与政策改变村民思想观念,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再教育,举办各类就业培训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不仅是开拓村民就业门路的需要,也是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政策上也应积极引导、多渠道开拓村民就业门路。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资源耗费巨大的社会工程,在城中村改造中,应保证村民在拆迁补偿中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保证集体财产股份制的公平、合理性,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解决后顾之忧,维系原文化生态的机制,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同时城中村的改造不是单纯的建筑形态改造的技术问题,而将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涉及农民、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生活状况与长远出路。如何明确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原则,如何从改造资金、政策、体制、模式、等各方面真正保证改造的实施,今后仍需要从多元广泛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桂花,尹怀庭,姚春丽. 居民参与下的“城中村”改造刍议. 人文地理 2005.03
[2] 吴建中. 浅议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措施. 山西建筑 2007.05
[3] 童宗煌. 温州“城中村”改造实践与探索. 规划师 2004.05
[4] 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杨雪煌.盘龙城中村改造启示录(上、下).昆明日报,200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1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