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与翻译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玲
摘要:目前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之频繁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西方文化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盛行。在这样一个语言文化融合并存的背景之下,翻译肩负着传播双方文化的重任,翻译的标准、方法、观点必须随语言文化的发展作相应的调整。
Abstract: Nowadays,we have more culture exchanges than any other time in history which leads to the absorption and mixture of culture to the greatest extent. Western culture prevails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is condition, translation carries the task of spreading cultures to each other. Translation criteria, methods and viewpoints must adju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关键词:融合策略异化
Keywords: mixturemetho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作者简介:刘玲(1963- ),女,实验室,从事英语语音试验教学。
当今经济国际化随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加入世贸组织而成为潮流,它对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刻,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是价值观,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西方价值观的传播。西方凭借其在经济领域的优势,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时,也必须考虑学习西方的一些文化。这样,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本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冲击。在这种背景之下,翻译肩负着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任,它起着文化传播的作用。翻译的策略也应随之做出调整,除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翻译中的各种因素,不只是简单地求同存异,使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式,还要采用其它各种策略使译文体现原文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让本族语的读者真正接触到其他文化的不同之处,让他文化也重新审视同一事物的不同含义。
一、文化融合的影响
文化融合是一种趋势: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人们的活动之间因此具有了极强的相关性。当前世界各国和民族的融合,卫星、电视、电脑网络使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激荡变得十分具体。中西各具特色的文化在这样的局势下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方面经济国际化正在促成文化上的趋同化。另一方面,文化却因具有各民族文化相异这一特征所决定,所以它又具有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翻译沟通达成共识,从而推动各自文化的发展。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不仅给各类文化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同时也创造了各国传统文化汲取国外先进文化成果,进而丰富、发展自身的机遇和条件。
经济国际化促进了西方价值观的传播,西方文化借传播强势将其文化价值观,行使文化霸权主义,它的精神文化产品通过各种渠道,把自身的价值观注入了发展中国家,以单一的视角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强调西方主流文化的一元性,同时贬低和牺牲其他多元文化,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选取西方文化的几率远远高于弱势文化,在语言对译中,译者更倾向于西方文化的表达方式,这就使译入的数量多于译出的数量,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而使我们的文化被边缘化,甚至丧失独立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即在承认“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也就是和谐、融合,这样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排斥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既不符合当代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客观现实,也从理论上阻碍了丰富多彩、多元并存的全球文化的最终形成。历史和社会现实已经证明文化的类同性和差异性可以同时存在,国际化所应致力的是实现一个在多样性中整合的世界,而不是把一个丰富的世界变成单一枯燥的同质化的宇宙。
二、异化翻译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的根本目的是把原语的意思传递给译语读者,因此,追求文字上灵活处理的意译即被看作翻译上品。在近代史上,出现了林纾这位不懂外语仅做间接转译的 “翻译大师”,形成了“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风气。对此,鲁迅先生则奉行“宁可信而不顺”的所谓“硬译”,因其过于极端,至今没有被普遍接受。意译之所以受到青睐不仅仅是其传神达意的表面追求造成的,更深刻的原因是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传统习俗不为翻译所动所乱,应该保持其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在英汉互译中,“milk way”与“银河”,“一箭双雕”与“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都揭示了译语文化相对独立的立场。
1987 《现代外语》上登载的论文 “ 归化 ――翻译的歧路 ” 开启了有关归化与异化的翻译讨论。西方学者讨论的归化与异化这一对术语并非是互补的,而是相互排斥的。前者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后者主张译文以原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从文化转换的角度来说,可分为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和以原语文化为归宿两种原则和方法。Nida作为归化人物的代表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即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原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Venuti代表异化学派倡导“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突出原文之“异”,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Venuti对归化翻译的策略作出了描述: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战后英国和英语的价值标准形成了的优势,从而更加确定了英美国家文化的语境。这种语境只接受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外语文本。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入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入文本进行调整,弱势文化只得听从英美文化的摆弄,成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所以,异化的翻译策略得以提倡,根据这一策略,译者和译语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羁绊。异化翻译并不应理解为对应的翻译,它并不能提高译文的忠实性。在异化翻译中,新的东西可能会加进去,从而达到凸现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且对翻译的文化霸权进行有力的回击。
异化翻译丰富了各种语言,对外来词的融合吸收极大地丰富了本族语的词汇,达到了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目的,从而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尤其是在处理含有文化色彩的语句时,不少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词汇已被异域文化所理解和接受,比如“Confucius”孔子,“yin and yang”阴和阳,“mahjong”麻将等;另一方面,汉语词汇与表达也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丰富多彩,象汉语中的沙发、尼龙等词汇已经不再给人异域的感觉,因为这些物品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已司空见惯。这些都证明,异化翻译除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外,它还对丰富各民族语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翻译方法跨越文化障碍
语言是不断发展丰富的,各种不同的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世界政治经济多元化为各种文化的表达自由、长期共存和发扬光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这样一个语言文化融合并存的背景之下,翻译自然要为文化的交流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翻译的标准、观点和方法势必随语言文化的发展作相应的调整,要做到与时俱进。翻译最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却往往不同,因此,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决定了文化差异的可译性多高。只有透彻的理解文化差异才能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文的译文。
时代在发展,过去的习惯和传统的方式已不能用来衡量和理解翻译过程,在经济政治全球化趋势下,很多学者提倡翻译时要尽量异化,以便更准确地对文化信息加以传达。但是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文化因素的处理又不是只有归化或异化两种方法,应该遵循“直译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原则(刘重德,1992)。文化因素的处理结果无非是保留、变通和舍弃三种形式(周方珠,1995)。
在英汉翻译策略上,既不能一味地为了使自己的译文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完全采取归化的译法,更不能忽视甚至蔑视中华文化的特色而全盘采用异化的译法。不顾读者接受能力,不加区别地都原样照搬进来。这样不仅会给读者造成理解困难,也会加重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污染,破坏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适度的归化结合适度的异化就等于翻译的优化。
四、结束语
在经济国际化文化多样化的新时代,尽管西方使用各种方式来主宰其他民族的价值观,但不同民族的各自特点包括文化差异依然会存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它们之间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取长补短。面对当今信息时代,文化交往空前频繁,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西方文化,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我国文化目前明显处于弱势,翻译是激活本国传统文化,使其呈开放态势的绝好方式,因此,中国文化才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长葆青春。译者应该时刻牢记翻译所肩负的使命,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努力做到既全面理解全球化及全球化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认同世界文化的共性,又要保护民族文化的个性,研究翻译,研究时代,研究人们接受的程度、人们的理解水平、人们的精神需求等,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确立符合时代的“标准”,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对不同语言的丰富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威烈. 国际文化战略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 余桂兰. 全球化环境中的文化与翻译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 (7): 67-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1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