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的影响因素及对应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厘清和论述了影响无锡非遗文化翻译的主要因素,有效规避了各类翻译错误和误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针对影响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多种翻译策略,以期提高译文质量,增强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为我国本土文化的翻译提供实践指导和示范,增强本土文化“输出”,实现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影响因素;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4C-0032-04
  无锡位于太湖之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惟妙惟肖的惠山泥人、清晰传神的无锡精微绣、巧夺天工的宜兴紫砂、婉转清丽的锡剧,以及无锡留青竹刻、糖塑面塑、小热昏、穆桂英糕团制作技艺、太湖船点、九连环、内画、百叶制作技艺、太湖翠竹制作技艺等等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项都是无锡的“活名片”,是名副其实的江南艺苑瑰宝。这些非遗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学术价值、见证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值得我们每一位译者传承和传播。
   一、无锡非遗文化翻译现状
   探讨和研究无锡非遗文化的翻译问题,不仅仅具有某种地方性意义,也成为在文化层面上与其他地域进行比较、映照的根据。无锡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建立了中国吴文化博物馆(无锡鸿山遗址),开通了“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出版了《吴风物语——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图鉴》《无锡近现代名人》等书籍,全面生动地介绍和展现了无锡的非遗文化。这些资源为我们的编写、翻译和对外传播工作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借鉴。
   全国各地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努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寻找合适的路径,但我们深感传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由于翻译人才的不足,代表地方文化的书籍大多没有译本,限制了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非遗文化的难点在于:非遗文化类翻译既不像科技翻译那样专业性强且词法、句法相对固定;也远没有文学翻译对翻译美学要求高。非遗文化类翻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史料的严谨与不可更改性。译者必须深谙中西两种文化的精髓,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融通。这对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翻译技巧要求颇高。[1]国内译界有关非遗文化类翻译的讨论并不多,也不深入,本文意欲引发相关的学术思考,推动译界在该领域的进步。
   二、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的影响因素及对应策略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交际活动,涉及政治形态、社会文化、历史传承、语言沟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这些因素自然也就成为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考量因素。以下重点论述影响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确立对应的翻译策略,是无锡非遗文化翻译研究极为重要的环节。
   (一)影响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的主要因素一: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与无锡非遗文化翻译活动。翻译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意识形态复杂而多元。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因针对地方文化对外传播这一特定命题,不可避免会受到本土文化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制约。安德烈·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和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其著作中指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无处不在,它随时都在影响或左右着译者的思维或行文。在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中,译者经常受自身意识形态影响,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融入译文。在遭遇意识形态冲突时,译者需担任好把关人和斡旋者的角色,使译文符合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要求。可以说,翻译是本土意识形态和异域意识形态正面交锋的战场,译者在每一次翻译实践中都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选择对应的翻译策略尤为重要。
   2.意识形态与无锡非遗文化翻译策略。无锡非遗文化带有我国主流意识的烙印,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和译入语国家的文化发生摩擦,甚至遭到本土文化的抵制。
   例1:在戏文人物作品中,泥塑造型是基础,点绘色彩是画龙点睛,是锦上添花。
   在无锡非遗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完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输出,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向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倾斜。在翻译例1过程中,译者可有意识地采用归化策略顺应本土文化环境下大众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有意识地采用编译策略将原文的文本信息和精神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译文适应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观,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和误解。鉴于此,例1可试译为:
   In the works of classical characters of Chinese opera, clay sculpture is what matters, and coloring adds the finishing touch.
   意識形态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译者的翻译行为。译者首先要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然后决定翻译策略,无论是选择“直截了当”,还是“曲达其义”,[2]都要重视意识形态的影响。
   总之,非遗文化的翻译工作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从表面上看,“交流”平静而美好,波澜不惊,实则交流的背后暗流涌动,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平静的表面是对抗之后妥协的结果。
   (二)影响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的主要因素二:翻译目的
   1.翻译目的与功能派翻译理论。翻译目的是指通过翻译活动意欲达到的效果。翻译是为某种交流需要而存在的,所有的翻译都指向其预定对象。与翻译目的一脉相承的是功能翻译学派,他们将翻译过程视作是原文作者、原文读者、译文作者以及译文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依据翻译目的和功能派翻译理论,译者在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中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skopos rule),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译者的基本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目前对翻译目的的三种解释,可以说,以上三种翻译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    译者要注意的是“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此原则要求译者既要尊重原作者的初衷,也要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尽力协调作者交际意图和译文目的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和谐一致。
   除此之外,“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也是译者需要注意的,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应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让译文读者易于接受,并在译入语文化和交际语境中存有意义。
   以上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在翻译过程中,总的原则是: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但二者都必须服从目的原则,即目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原则,而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是特殊法则。
  2.翻译目的与无锡非遗文化翻译策略。无锡非遗文化翻译是目的明确的跨文化交际翻译。让世界倾听无锡的声音,展示无锡的文化底蕴,从而传播中华文化,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是无锡非遗文化翻译的根本目的。
   例2:宜兴紫砂陶器以素面为主,充分展现了独特的天然材质淳朴、古雅、细致、含蓄的肌理之美以及独特的透气性能。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天然的差别,原作者的意图很难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为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翻译目的,译者应该综合考虑语言特点、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采用语用等效翻译策略,尽可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息,有效地实现翻译目的。综合以上分析,译文如下:
   Purple clay ware in Yixing region boasts of its pure plainness. It is elegant and delicate in nature, but is also able to have air penetration at the same time.
   除了语言的天然差别,文化鸿沟更是一道屏障。
   例3:吴歌长于白描,善用谐音双关,句式歌段灵活,衬字衬句丰富,修辞手法多样。
   译文读者很难接受直译过来的文本,特别是拗口难懂的“硬译”和“死译”,这样的译文无法实现译文预设的功能,也无法达到翻译目的,要想吸引读者也就无从谈起了。为了有效避免文化差异,译者可采用“释+译”并举和对外传播翻译策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让译文表达更加地道、灵活,增强传播效果。例3试译如下:
   Wu songs(folk songs in Wu areas of China)are known for their plain lyrics, flexible structures and rich rhetoric, besides, homophony, puns, tunes and ornamental words are frequently used.
   总之,无锡非遗文化翻译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活动,而是承担着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跨语言、跨国界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所采用的各种翻译策略都直接服从并服务于跨文化交流的翻译目的。
   (三)影响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的主要因素三:文本类型
   1.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在前人文本分类理论基础上继续深化,将文本重新分类并定义为“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三大类。“表达型文本”充满个性,有着明显的个人魅力,因而原文作者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不能任意改变原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呼唤型文本”关注读者,意欲引起他们的思考和感受,唤起他们的行动力,按文本预设的功能做出反应。“信息型文本”讲求真实,内容为主,形式次之,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清新明了地理解原文信息和内容。纽马克的文本分类理论清晰地展现了文本概念和与之对应的翻译目的,提高了译者的实践效率,强化了文本的交际功能。文本分类法说明任何翻译类型都是在特定环境下为特定翻译目的服务的。
   2.文本类型与无锡非遗文化翻译策略。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对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确定原文的文本类型和主要功能,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历史文献资料,如无锡非遗文化的家训、家规等“表达型”文本,译者首先要尊重作者在原文中的“神圣”地位,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尽可能贴近原文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彰显原文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个性,让读者如临其境。
   无锡的地方风俗、民间手艺等“呼唤型”文本,译文应具有感染力、号召力,这就要求译者在内容上保持原汁原味,在语言形式上又要多向译入语靠拢,力求赢得读者的共鳴。
   无锡名人生平介绍属于“信息型”文本,在翻译时,译者应首先保证原文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到受众,可根据需要调整原文结构、排除干扰信息。“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力求客观、准确、易懂,使读者一目了然。
   译者在翻译“呼唤型”文本和“信息型”文本时,可综合使用交际翻译策略、编译策略和语用等效翻译策略。
   例4:历经朝代更迭,锡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
   与“表达型”文本的“神圣”地位不同,译者可“自由”发挥,不必刻板地忠实原文:或用“编译”准确传达,或用“语义翻译”贴近原文,或用“交际翻译”顾及读者,总之,为了追求良好的译文效果和对外传播效果,译者应根据译入语的规范和风格调整和传递信息,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译文如下:
   In the long history of its development, Xi Embroidery has gradually acquired its unique art style of pretty design, harmonious color, sprightly lines, lively needlework and fine workmanship.    事实上,单纯的文本少之又少,通常都兼有二者甚至全部的文本功能。译者需练就“火眼金睛”,辨别文本类型,用适合的翻译策略进行交际。
   (四)影响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的主要因素四:读者意识
   1.翻译活动中的读者意识。很多著名的翻译家对翻译活动中的读者意识看得尤为重要,如提出“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Nida Eugene A)认为,译文质量的检验是建立在译文读者对译文理解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理解的比较之上,而且,只有译文被译文读者理解,才能最终衡量译文是否正确和恰当。
   另一位翻译大家奥古斯特·古特(Ernst-August Gutt)也对读者意识做了阐释,他在《翻译与关联》(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一书中指出,翻译中译文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寻求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由此可见,读者意识在翻译家们看来多么重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重视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考虑译文的感染力、社会知识以及实际需求等因素,使译文效果更符合读者的期待。
   2.读者意识与无锡非遗文化翻译策略。
   从无锡非遗文化翻译角度而言,读者意识可理解为译者在地方文化翻译过程中以译文读者的关注、认知和了解为指导而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意识。
   例5:张契之的竹刻富有文人气质,善于以运刀的深浅利涩切合书画的神韵笔意。
   译者应站在译文读者的立场,可采取编译策略,合理运用增、删、补、改等翻译技巧,为译文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提升阅读体验。译者在编译过程中需要定位好译文的“品味”,将自己想象成读者,在消化吸收原文的基础上,尽量融入另一种文化语境,使译文连贯自如且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标准,从而满足特定读者的特定需求,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例5试译如下:
   Zhang Qizhi(1913A.D.—1976A.D.)took advantage of the depth of the knife and the charm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o add literati temperament to her bamboo carvings.
   译者必须关注译文读者的背景和期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实现翻译目的和价值,以读者的根本需要作为翻译活动的发轫和归宿,因为一切翻译活动说到底是因为读者而存在的。只有译文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翻译活动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三、结语
   本文厘清和论述了影响无锡非遗文化翻译实践的主要因素,即意识形态、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读者意识,为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让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成为一种理性、自觉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的无锡非遗文化翻译策略上,针对影响翻译实践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多种翻译策略,如编译策略、语用等效翻译策略、“释+译”并举翻译策略等,以期减少和规避各类翻译错误,提高翻译质量,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和对外传播效果,为我国非遗类文化的翻译提供实践指导和示范,让中华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王燕. 讓世界倾听无锡的声音——无锡非遗文化翻译策略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7(6).
   [2] 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 中国翻译,2003(5).
  责任编辑:谢传兵
  Abstract: This paper clarifies and discuss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lation of Wuxi non-heritage culture, effectively avoids various translation errors and misunderstanding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It puts forward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iming a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Wuxi non-heritage culture,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enhancing the accuracy and readability, providing practical guidance and demonstration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ocal culture, enhancing the "output" of local culture and realizing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Wuxi non-heritage cult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influencing factor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2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