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非遗传承可以作为一种载体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本文从非遗传承融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入手,以贵州非遗培训基地为例,分析了目前非遗传承融入高校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并从培养目标、实践体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探索其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非遗传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6-00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0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技艺、技能、知识和智慧,这些丰富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学习各种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学到古人的严谨细致、坚忍执着的优秀品格,而这跟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使大学生学习如何完成一件传统作品的雕刻或者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磨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以创新“文化符号”的本土文化创意来诠释非遗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这样既能促进非遗的传承,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从非遗的传承发展人手,将其引入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在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引领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目前,各学校虽然持续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了创业竞赛活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是这种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转化为服务地方性经济的能力还比较弱。在非遗传承中,使学生养成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意识,并达到创业思维的生活化和实践化,这对于高校通过双创人才培养以促进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目前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本文选取贵州K校的国家级非遗培训基地和T校的省级非遗培训基地为例进行介绍目前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K校的非遗培训基地为我国首批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基地,其在传统技艺类(特别是银饰、刺绣、蜡染等项目)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上效果突出。T校的省级非遗培训基地主要以雕刻、刺绣等项目为主,其每年举办一次非遗培训班,已有四年时间。这些非遗基地培训班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学生参与学习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系统学习传统技艺的理论并能在实践中做出样品作为最终的展览。笔者有幸参加了今年的一期非遗培训,通过培训,不仅可以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能培养创意思维,磨炼精神意志。因为在制作非遗产品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古人智慧的再现,更注重的是创新诠释原有含义,甚至是遇到困难时的坚忍执着品格的培养。
三、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学生缺乏主动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常态,由此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这一要求,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创新创业型人才要求学生能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能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创业实践活动当中,在创业活动中遇到问题能积极思考和解决并提出新观点。在对参加非遗培训班学生实地调查中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缺乏这种主动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和教导,不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主动的转化为创业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需要转变。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高校的教育理念也要呈多样性发展态势转变。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根據时代、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由于以往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多沿用传统教育理念,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无法有效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其次是学生的学习理念仍然停留在以往的被动灌输上,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锻炼,注重被动学习而忽略主动思考。在实地访谈参加非遗培训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还是以等靠要的态度学习非遗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则是依样画葫芦,毫无创新之意。在问及“是否想过在非遗产品的基础上以后能自己创业”这一问题时,87.8%的学生表示没有想过要创业,只想先把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拿到而已。学生的这种功利性价值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亟待转变,以适应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行辅导和帮助。各学校虽然持续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指导教师多数是兼职辅导,辅导能力参差不齐,有些不具备专业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有些对国家相应的政策法规理解不透彻,因此,给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指导很有限。另外,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足,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指导当中。在非遗培训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创意非常完美,学生也有创业的想法,但是苦于对创业知识和相关政策的不了解而只能放弃。
(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亟待加强。部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践教学平台的配置落后,师资缺乏,学生的实践教学得不到专业的指导。目前,各高校虽加大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但大多是通过各种创业竞赛的形式而创立的,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并不是能轻易获得平台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各校的大学创业园、科技园等实践基地并没有发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优势,有些基地甚至是徒有其表,并没有发挥其本应发挥的功效。在实地访谈参加非遗培训的学生发现,很多学生在提供实践平台的基础上,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制作出优秀的产品。有很多学生表示,平时有创业的想法但是苦于没有实践平台来实施而只能将想法作罢。 四、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从非遗文化中获取人文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从一个个非遗文化中,我们可以学习古人乐观豁达、开放包容的人生态度;善于思考、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懂得感恩的人生品德。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样需要这些精神和品格,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创业也不是轻而易举,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能有这些品格,可以确保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是简单的讲授创业培训课程,或是贯彻相关政策,而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敢于挑战、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以非遗文化为载体,丰富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搭建实践能力提升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它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必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并在实践中结合各种问题不断探索,才能真正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非遗文化可以作为一个学生实践锻炼的很好的载体。从各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可以挖掘出优秀的创意,制作出完美的作品。如:在T校的非遗培训项目是雕刻、苗绣等,在对这些项目培训过程中,会带来一些文化创意公司、旅游产品设计公司等实践平台。学生可以选择去这些公司实习或者兼职等,通过这些平台,学生能真正参与到产品的制作,并接受市场的考验。这种亲身实践操作远比老师、专家讲授知识要更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更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索课程改革,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以非遗文化传承为载体,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既赋予了创新创业新的内涵,又拓展了非遗的传承空间。目前的创新创业课程仍以教师课堂知识的讲授为主,无法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脱节,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无法融入专业课程,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探索课程的改革,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設置,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以T校为例,目前该院以非遗为依托,以课程为载体,将创新创业引入专业课程,专业课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还需指导学生的各种创意。例如:在雕刻课程中,教师在设计专业前期课程中,可引导学生引入当地文化特色,然后再将这一课程成果引入后续课程中,这样学生就不会茫然。将前期课程成果运用在相应课程中,对前期课程成果进行修订,使之成为中期课程成果,最后将前期和中期的成果引入后续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树立主动的创新意识。
(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综合素质高的师资团队。首先,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可以通过在职培训、进驻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指导能力。其次,可以聘请优秀校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实践能手加入师资队伍中,将自身的创业经验、当前的经济发展动态、创业中遇到的难题等向大学生讲述,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7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