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问题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金富  周 正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和骨干力量,当下,由于辅导员工作面临职业体系的不健全,工作职能界定模糊,社会地位不高,成就感缺乏等问题,易产生倦怠等职业认同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进程,进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最终影响人才的培养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Abstract:The university instructors ar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grow, mature in the process the most direct shepherd and the leading the way person, i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adership and the backbone force, immediately, because the instructor works fac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work function limits are fuzzy, the social position is not high,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lacks and so on questions, easy to have and so on occupation approval questions tiredly, this has affected the instructor professionalism, expert's advancement to a great extent, then affect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ffect, and affects talented person's raise finally with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s development.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职业认同 高等教育
  Key words:University instructor occupation tired occupation approval higher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55-02
  
  高等学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心理咨询、生活辅导、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力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当下,还是面临着辅导员职业体系不健全,工作职能界定不清,待遇难以落实,成就感缺乏等原因导致的职业倦怠和职业期短暂等认同问题。
  
  一、概念的厘清与辅导员职业认同问题的显现
  
  职业认同,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关系确定,包含了自己对该职业的看法和观点,对该职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和如何处理自己与该职业之间关系的一种定位。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职业认同出现问题的表现形式。由于工作的性质和特征,教育工作是高压力职业,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 职业倦怠更严重地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另外,在社会转型期,许多不良风气和精神污染,不可避免地渗人校园,抵消了辅导员辛苦工作建立起来的风气和氛围。这使得辅导员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现实的改善,从而降低对工作的投人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此外,当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育改革给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管理育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等,这些固然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给辅导员带来很大压力。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探析
  
  辅导员职业倦怠既与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有关,又与辅导员职业角色特征、高校和社会密切相关,有着主、客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上:首先,社会偏见导致的社会地位不高。一方面是传统旧观念的负面影响。有些人对辅导员的工作不理解,认为辅导员是在空洞说教,对思想教育存在逆反的心理;有些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未建立对学生工作人才队伍的科学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中形成了重智轻德观念;还有些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轻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辅导员职业体系的不健全等角色和特征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一方面,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诸多角色:学生政治上引导的者,学习上的督导者,工作上的领航者,生活上的关照者,心理上的辅导者,人际关系上的协调者。随着近年学生人数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平等意识及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需求不再满足于日常问题的解决,而且还有心理疏导、职业指导、学业辅导等专业性很强的要求;于是,辅导员要根据不同层面的期望和要求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随时根据工作的实际变换着角色。太大的工作压力和期望以及过重的角色负荷,会使辅导员产生两种反应:一是因为任务繁重造成工作质量下降或者根本完不成工作,从而导致其自尊的降低和过度的焦虑;二是为了尽力满足角色的期望而超负荷运转,缺少休息,身心俱疲。这两种反应都会直接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
  另一方面,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所从事工作效果的自我认同与否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如果个体从事某种他认为没有工作效果、又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就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辅导员从事教育工作的效果显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使得辅导员工作好坏的绩效很难及时判断,从而也导致外界对辅导员的工作不能给予很好的认同和评价,有的人甚至认为辅导员整天无所事事。如果一个人的工作长期得不到外界的积极评价,其工作热情也很难长期维持。
  再者,辅导员职责不清是角色模糊的主要影响因素。课堂管理、选课、学费催交、就业等凡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压在他们身上,弱化了他们的思想教育职责,使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角色定位模糊,影响其工作绩效。
  最后,公平感缺乏。辅导员与教师、科研人员等在高校中处于相等的地位,其薪酬、发展应具有可比性,然而事实上却存在差异。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的收入相对较低,付出与回报不对等。从职业发展看,辅导员的发展渠道不畅。从职务上发展,岗位有限;从职称上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实绩在职称标准上无法体现。公平感的缺乏容易使辅导员产生不满情绪,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主观上:辅导员的主观因素对于职业倦怠的产生也有着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成就动机一般都比较高,而研究表明,那些带着较高目标和期望、满怀热情进人职业领域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个体的职业倦怠发生率偏高往往在多年高质量、热情、大量工作后,突然对工作不感兴趣出现明显症状,甚至不能继续工作。人格的坚韧越高,则工作应激反应越低,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也越低;外控者因倾向于将事件和成就归因于他人或机遇,因而比内控的人更多的体验到倦怠;以被动防御的方式应对应激事件的个体,比以积极应对的个体较多的体验到倦怠。

  从人格特点来看,大量研究表明,压力总是与一定的人格特质联系着并在一起影响个体。比如高期望值、低努力程度、低自信心、缺乏应对技巧及人格中的神经质等都是引发职业倦怠的个人原因。如期望值成就动机比较高的人一旦遭到失败,就容易体验到情绪衰竭。从年龄和工作经验而言,辅导员大多在三十岁以下,他们存在社会经验不足、个体的期望值较高、对自己能力可能会估计过高、心理学相关知识欠缺、心理调试的技能需要提高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在对待工作中负性压力的时候,不能拿出有效的措施,压力反应为消极,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辅导员职业认同路径选择
  
  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呈现出加重的趋势,对辅导员群体的身心健康以及高校育人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危害和消极的影响。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 努力将其转变为职业眷恋,达到自我与职业的和谐统一,对辅导员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构建和谐的环境,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
  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 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高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无论教师、管理干部、科研人员都应从自身做起,履行好岗位职责,担负起育人重任,同时要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形成一个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构建和谐的团队环境,要加大辅导员队伍内部的沟通交流力度,做到相互支持,排忧解难, 构建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
  2、明确岗位职责,树立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形象。辅导员的形象往往被戏称为“保姆”、“勤杂工”等,职业地位不高,职业形象不好。因此,学校、院系领导要把思政工作当成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辅导员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将一部分不属于辅导员的工作分离出去,从而减少辅导员的工作量,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保障工作质量。最后,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提升工作的内涵,树立起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职业形象。
  3、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名理想的辅导员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工作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制定培养规划、加强培训力度,形成科学的“养用结合”机制,有计划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帮助辅导员队伍坚定政治信念、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实践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学校要在提升学历、在职进修、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化政策、创造条件,鼓励辅导员开展德育研究,积累学术成果。
  4、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畅通发展渠道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保证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考核评估,可促使辅导员及时进行自我总结,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可为其晋级、调动、奖惩等提供了可靠依据。使用科学的考评体系,给予辅导员工作比较公正的认可,能够对辅导员起到鼓励、鞭策、督促等作用,有利于降低工作倦怠感。解决好发展问题,是缓解辅导员工作倦怠、安定工作情绪的保证。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应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因此,学校要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采用“相对稳定、促进流动”的办法。首先要在实行专业化培养的前提下,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实行辅导员职级制,提高辅导员的身份认同感。同时,畅通发展出路,根据辅导员的个人特长,为他们合理分流提供保证。本人适合并愿意从事学生工作的,学校把他们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和“两课”教师骨干加以培养;对于工作表现和能力突出的,可提拔任用到其他党政管理岗位,作为党政储备干部重点培养;对于善于钻研教学业务有意从事教学工作的,可分流到教学岗位上,作为教学科研人员加以培养。
  5、积极做好自我调适,保持身心愉快
  减少职业倦怠,辅导员自身也要做好自我调适。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因为对自己过高的期望而产生职业倦怠;二要做好认真反思,让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将挫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减少挫折感;三要乐于接受变化,学会适应各种变化, 积极挑战工作中的各种变化,从观念上认可,在行为上接受,并向积极方面转变;四要安心本职工作,从内心热爱本职工作,形成内在推动力;五是掌握好的身心放松方法,经常参加过体育锻炼、肌体放松等,使自己的心理系统恢复平衡,使个人潜能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载《中国青年研究》,2007.6.
  [2]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载《心理科学进展》.2003.5.
  [3]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载《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4]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载《教育评论》.2003.4.
  [5]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载《社会心理科学》,第20卷.
  [6]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2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