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城亟待清除三大障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瑶奇
中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重庆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必须大力实施“农民市民化工程”,帮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中居住下来,促使一批长期“离乡不离土”的“候鸟”型人口实现彻底的离土离乡。
目前,农民要进城变为市民,尚面临三大障碍――
环境障碍
一是产业发展的制约。重庆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城市支柱产业资本的密集程度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导致重庆工业企业对社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从而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二是就业环境仍有待改善。由于长期以来农民工供大于求,导致许多用人单位掠夺性使用农民工。低工资、超时工作、不签劳动合同等现象非常普遍,一些行业和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屡禁不止,严重侵犯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挫伤了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积极性,使农民工客观上不能、主观上不愿长期留在城市。
三是城镇发展水平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体系不完备,发展不平衡。大城市发展快,产业聚集度高;中小城市发展慢,县域经济不强,尤其是小城镇发展滞后。这样就使农民工陷入两难:大城市找工作容易,但生活成本太高,居家不易;小城镇居家容易,找工作难。
鼓励农民进城,政府必须大力营造环境。
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不仅是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地,也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基地,更是农村人口转移的定居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使其成为农村地区商品集散地、非农产业聚集地、交通枢纽地,使其中一部分升级为小城市。
二是改善就业、创业环境。一要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就业政策。要实施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重。季节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自营就业、兼职就业等非正规就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政府要在继续扩大正规就业规模的同时,有效促进非正规就业,并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二要实行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改善创业环境。要改革企业注册登记办法,放宽企业准入限制,简化开办企业的有关手续,放宽工商部门对中小企业的年度检查,使开办企业的成本减少;要创造面向城乡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增大对城乡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投入力度;要用减税来鼓励居民投资兴办企业。
三是改善就业环境。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所有不合理的收费,打击非法职介,实行最低工资等等,只是在实际执行中有的没落实。下一步要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
制度障碍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制度有所松动,但并没有真正改变。这些制度在城乡之间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使得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再加上中国农村特有的土地制度,增大了农民进城的成本,增加了农民实现居住型转移的难度。
鼓励农民进城,必须改革现有制度。
一是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如果农村劳动力要彻底转移,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他们承包的土地如何处理,逐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要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土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使农民在自愿放弃土地中得到应有的报偿,为农民实现向城市的稳定转移提供资金支持和“原始积累”。
二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彻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要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把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按照“企业缴纳、个人补贴、国家支持”的原则,对与用工单位签定较长时间劳动合同、就业相对稳定的农民工,逐步建立大病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为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新建“增设保险”。
三是改革户籍制度。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下,千百万民工进入城市后,无法获得合法的身份,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势在必行,但要看到,户籍制度的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宽,问题比较复杂,必须与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同步推进,否则很难成功。
素质障碍
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农村教育落后,农民人均受教育水平低。农村外出人口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长期被忽视,农村非农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大多数农村劳动力除务农外缺乏其他专业技能,无法从事专业性强的技术类工作,总体专业技能水平低,导致其在城市务工缺乏竞争力,职业选择范围狭窄,不少农村外出劳动力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区别于传统就业形式的非正规职业,他们中大多数既没有正规的职业身份,也没有获得正式的用工合同,就业岗位极不稳定,经常变换工种和工作地点。工作缺乏稳定性,使得他们很难在城市定居。
提高进城农民的素质,政府必须强化公共服务。
一是建立和完善劳务信息传播体系。信息畅通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脱节、信息不灵的问题十分突出,鉴于目前电视等媒体比较普及,可在电视台、报刊等媒体上开办劳务信息栏目,定期发布用工信息。
二是大力培育民间劳务经纪人和就业中介机构,建立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就业已市场化,要大力发展连接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职业介绍机构,特别是扶持重点劳务公司的发展,培育一批民间劳务经纪人,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是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口素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永恒主题。除了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外,还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用3―10年的时间,在全市打造几个师资强、设备精、牌子响、成规模的现代职业教育基地,同时,要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术培训。
(作者系重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2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