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一片新天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素洁
令家住忠县忠州镇红星社区、今年48岁的陈永才最刻骨铭心的一件事发生在1995年:一家三口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国家统征。
拿了人均1.1万元的补偿金,陈永才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
只有小学文化的陈永才开始四处奔波寻找机会。他发现,库区建设,移民安置搬迁到城镇的人很多,但能够用上天然气的家庭却不多。
“办个蜂窝煤厂,生意应该不错。”说干就干,陈永才拿出安置费,又向银行贷款凑足了10万元,开办了忠县下渡口蜂窝煤厂。
而此时,国营忠县煤建公司的蜂窝煤生意异常红火,想与国企竞争谈何容易?
“要想有立足之地,必须以质量取胜。”认识到这点,陈永才多次到奉节煤矿,希望买到最优质的煤炭。然而“隔行如隔山”,怎样才能识别煤炭的优劣?在一次到奉节的途中,一位好心的行家教了他几招:“好的煤炭含硫量低,灰份少,发热量高……但这些都得凭经验鉴别。”
陈永才想,自己刚开始,哪来经验?
“请质监部门检测!”陈永才为自己的想法欣喜若狂。于是,他分别用10余个塑料袋装上不同厂家的煤炭,送到了奉节县质监部门……
确定了煤炭厂家,他又担心装货时被掉包,便守在装运煤炭的地方,与民工住在工棚里。此时正是1996年的2月,夜晚,刺骨的寒风几次将他冻醒。可想到购买的上等煤炭,陈永才心里涌着暖流。
煤炭运回忠县,夫妻俩立即加班加点生产。
第一批蜂窝煤生产出来了。陈永才兴奋得忘记了疲劳,立即找车运了4000多个到离县城最近的甘井镇去卖。
“是哪里的(蜂窝煤)?”有人问。
“下渡口蜂窝煤厂的。”妻子熊少芬大声回答。
“从没听说过有个下渡口蜂窝煤厂,我们只晓得煤建公司。如果是煤建的,我买500个,是私人的,不要。”一副食店老板毫不客气地告诉他们。
陈永才挨了当头一棒!
怎样才能让人们接受?情急中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谁家有蜂窝煤炉子?我们烧给你们看看。”有人半信半疑提了个炉子,找来了木炭和纸屑。熊少芬点火,陈永才用一块硬纸片当扇子鼓风,夫妻俩很默契地配合着,却始终不敢看对方的眼睛,火苗窜了上来,蜂窝煤很快被点燃,夫妻俩的双眼却变得模糊……
“火苗窜得这么高,先买100个试试。”刚开始时口气生硬的副食店老板改变了主意。
就这样,在甘井镇卖掉了1000多个后,他们又赶到黄金、金声等乡镇,一阵苦口婆心加现场演示,又卖掉2000多个。
夫妻俩深夜才回家。正上小学的儿子晚上饿得发慌又不见父母,便用电饭煲煮面条,以往看见妈妈煮饭时电饭煲会自动跳闸到保温的位置,可自己煮面条却始终不见保温的指示灯亮,结果面条煮糊。
“现在回忆起来,直想掉泪。”陈永才夫妻俩一阵唏嘘。
陈永才拉着蜂窝煤走乡过镇作现场演示,局面慢慢打开。当他们再次返回到曾经去过的地方售卖时,一车蜂窝煤总是迅速卖完。更让夫妻俩高兴地是,到了后来,煤建公司每个蜂窝煤卖0.2元无人要,而他们的蜂窝煤每个卖到0.22元群众也抢着买。
“我们是农民,还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更多的资本参与市场竞争,但我们实在,讲诚信,讲质量。”陈永才感慨地说。
蜂窝煤厂规模日益壮大,由当初的年销800吨煤变成现在的4000吨,由夫妻俩自己干变成有8个工人的小厂。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陈永才说,“不是我有多大本事,是我的产品有优势。”
为防止有人假冒自己的品牌,陈永才特意向县交警队提出申请,将自己的两辆“川路牌”运煤车喷成了显眼的红色。而今,忠县仅有的两辆红色“川路”车,就是陈永才用来运送“下渡口牌”蜂窝煤的。
卖蜂窝煤的经历培养了陈永才的经营意识,他发现城市正在快速扩张中,建筑工程较多,和妻子商量后,陈永才花了83.5万元买了台挖掘机,只一年,本钱就回来了。
而今,陈永才拥有六七百平方米的厂房,几套住房,和一笔他不愿透露数额的存款。
“当初失去了土地,我们以为什么都完了,哪想到没有了土地,我们还可以打开一片新天地。”陈永才说,“失去土地并不是坏事,但失去创业的志气就一定不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4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