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授鱼”到“授渔”的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扶贫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特殊方式。江苏已有20多年的扶贫实践,创新扶贫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新一届省委驻响水扶贫工作队进驻以来,按照脱贫攻坚总体要求,在响水县委领导下,依靠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后方挂钩单位的支持,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初步构建了“四有”(村村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技能、个个有活干)扶贫长效机制,实现了从“授鱼”到“授渔”的转变,探索了符合实际的扶贫新路子。去年该队完成49个扶贫项目,9个定点扶贫村全部达标,扶贫工作得到了社会认可、群众欢迎。
  一、深入调研,凝聚共识,创新扶贫思路
  2010年3月工作队入驻后,随即开展全方位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与县委县政府和后方单位一起,深入探讨,形成共识,提出了以“村村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技能、个个有活干”为目标、以扶贫资金投入与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相联相融为路径、以协议确权为保障的“四有”扶贫新思路,为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围绕脱贫攻坚,明确帮扶目标。摸底走访发现,经过多年扶贫,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备,贫困户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农户增收缓慢等问题依然突出,村级集体发展壮大、群众致富的意愿依然迫切,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进而明确帮扶必须创新工作思路、突破现实举措,认为唯有村集体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持续增收,才能实现提前一年脱贫目标。
  二是围绕资金投向,明确脱贫路径。分析资金使用效率时,明显感到以往资金投入与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的关联度不高,资金投向粗放式、运行简单化,扶贫项目产权不明确、收益不均沾。有的项目扶富了大户,只是少数人得益,集体经济与贫困户增收不明显;有的项目虽然直接投向了贫困户,但经济效益不明显。由此明确在这两难选择中采取扶贫资金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认为唯有所有权以股权形式量化归贫困户和经济薄弱村,才能确保村集体的项目资产权、贫困户的资金分红权;唯有使用权落实到有发展前景的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才能确保扶贫资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让扶贫对象更直接受益、更多受益。
  三是围绕股权确权,明确长效保障。资金参股明确了资产权和分红权,但基层干部有畏难情绪,担心项目与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挂钩不能兑现,会把好事变成坏事;项目主体有不愿情绪,长期习惯于资金直接投入,对于明确集体产权和贫困户股权不是很积极。对此明确以协议形式确定股权,认为唯有股权登记合同化、利益共赢透明化,才能确保村集体和贫困户持续收益、稳定增收。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贫困户如期分到红利,群众格外关注项目发展,村干部和企业主的疑虑得到消除,形成了多方得益、共促脱贫的格局,“四有”切实推动了集体增资、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丰富扶贫实践
  按照“四有”思路,工作队统筹村和农户发展,坚持以资金为纽带,注重以项目为载体,突出以技能为手段,大力拓展和丰富“四有”实践内容。
  1.明晰产权、创建园区,确保“村村有资产”。一是建章立制界定产权。制定了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农民创业园管理等办法,实行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建立资金监督、管理与使用制度。二是建立渠道稳定收入。按照制定出台的办法,对经济薄弱村帮扶项目,理清资产归属,凡是利用扶贫资金实施的项目,资产全部划归到村,确保每个经济薄弱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目前,每个村不仅建有村级服务中心、基础设施等公益性资产,还拥有了设施农业等项目类资产和产权收益。三是建设园区创新模式。在经济开发区建设农民创业园,按照“政府服务得税金、村有资产得租金、农民就业得薪金”的运作模式,将厂房收益落实到各个经济薄弱村,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积累。去年被帮扶村平均获得收入8万元,甩掉了“空壳村”帽子,全县2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八有”目标,合心等3个村被树为“县城乡统筹发展示范村”。
  2.项目带动、资金互助,确保“户户有股份”。一是整合资金集中使用。将财政奖补资金、各类扶贫资金捆绑起来扎口使用,优先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二是融合项目实施与贫困户增收。实行扶贫资金投入入股,理清项目股权归属,按每户扶贫补助标准,统一使用股权证,把项目资产股份化到具体贫困户,贫困户既能在优先安排务工中获得工资性收入,又能在股权分配中获取资产性收益。三是切合实际开展资金互助。针对农村发展资金短缺的现实,探索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将扶贫资金量化为贫困农户股金,在确保资金投向准确、保值增值的同时,让贫困户充分受益。据了解,2010年已量化到贫困户股权的资金达320多万元,惠及263户,年终每户已得到股权收益500元至2000元。
  3.强化培训、注重实效,确保“人人有技能”。一是突出重点抓紧初高中毕业新生劳动力培训。针对新生劳动力接受能力强、培训效果好的特点,及时调高补助标准,鼓励职业学校在初高中学生毕业前举办职业技能预备制培训,使贫困户家中升学无望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就能就业。二是突出就业抓实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以县职中为平台,加强电焊、车工、电子等五类技术培训,开展暑期百日培训行动,免费为参训人员提供食宿和教材,参训人数达230人,结业后近200人被企业录用。大有镇民强村一户贫困户父子,通过培训双双被船厂录用。三是突出高效农业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实用性强的种养业等技术,邀请扬州大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县行政学校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举办培训周活动,贫困农民既易学又易就业,做到了就近打工、务工务农两不误。
  4.打造平台、拓宽门路,确保“个个有活干”。一是创建村级就业服务平台。为更好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利用后方单位优势,在所有省定经济薄弱村,建立村级就业服务平台,农民不出村就能了解全省用工需求信息,减少了就业成本,提高了就业率。二是创造就业机会。为推动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组织造船、化工、纺织、服装等56家企业,举办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提供2500多个岗位,达成用工836人。依托南北挂钩平台,帮助32名残障人士在常州钟楼区顺利就业。三是创设创业载体。为解决贫困户创业资金难题,完善扶贫小额贷款投放办法,降低贷款门槛,让想干事的贫困户都能创业就业。去年全县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900多万元,帮助4325名贫困农户新上或扩大增收项目。
  三、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构建长效机制
  在实施“四有”帮扶中,工作队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和后方单位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典型培育,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了“四有”工作的扎实推进。通过调研,我们深深地感到,省委驻响水扶贫工作队按照“团结奉献、务实为民”的队风,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有效建立了从“授鱼”到“授渔”的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响水全面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而更重要的是,响水扶贫工作队所构建的“四有”扶贫长效机制,为全省的新一轮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启示:其一,从扶贫工作队为单一责任主体,向依靠本地党委政府共同负责转变,把扶贫纳入本地区“三农”工作中统一规划,实现扶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推进。其二,从传统的扶贫发钱发物方式,向抓项目、抓机制创新转变,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创新扶贫工作新模式新路径。其三,从“被扶贫”的对象,向积极主动参与扶贫的主体转变,形成扶贫的内外力共生共长,使扶贫工作做到可持续发展。其四,从扶贫成果的“后方单位化”,向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前后相互衔接转变,确保扶贫成效的长期化、本土化、裂变化,推进扶贫工作全方位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