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步楼

  “十一五”期间,江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中,我省创新能力排名连续第二年位居全国第一位。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大幅增长,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8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首位。
  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科技对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最大最直接的贡献,就是通过加大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孵化培育了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快速增长、质态逐步优化、效益不断提升。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三个“持续提高”的积极变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提高。五年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仍然保持快速发展,2010年完成产值2.9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32%;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持续提高,2010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50%左右;高新园区经济总量占全省总量的比重持续提高,2010年,全省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00亿元,占全省的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占全省的40%和60%。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资源配置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开放创新能力逐年提高。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2万多家。2010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10万件,保持全国第一位;本土工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达48%左右。目前全省形成了由1000多家创新型企业、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民营科技企业构成的企业创新梯队。
  科技创新集约化集群化能力明显提升。各类科技园区蓬勃发展,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良好态势,园区经济成为江苏的一大特色。高新园区加快转型,4个高新区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园区,泰州医药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分别成为全国唯一的医药国家高新区和建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依托高新区的10个核心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产业园快速发展,围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50多个产业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产业园。创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建有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300多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37家,居全国首位;国家大学科技园11家,列全国省份第一位。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能力明显提升。200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涌入江苏,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科技人才,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目前省级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达到14家,过去三年来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7000多人、创新团队近900个,创办各类高科技企业近1000家,有72人进入国家“千人计划”,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从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力争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成为全国领先的自主创新核心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聚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接近创新型国家水平: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0%以下,实现由依赖外来技术向自主创新的转变。这需要多方努力。
  1、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布局。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加快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产业创新带,整体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入开展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南京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进苏锡常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苏中产业技术创新带、沿海创新创业走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支柱产业,推动苏中苏北产业提档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强化创新型试点区建设,支持省辖市和部分县级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推动县级市建设省级创新型示范城市,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创新型乡镇,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认真梳理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大扶持力度,力求取得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攻克更多重要关键技术、形成更多先进技术和人才储备。遴选一批带动作用大的重大共性技术,集成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江苏经济社会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在系统生物、干细胞、云计算、高温超导、微纳制造、氢能等高技术领域超前布局,组织实施重大科学研究专项,推进多学科综合基础研究,抢占技术制高点。
  3、加快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以及带动性强的整机与关键装备产业,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层次,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十二五”末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着力构建从基础科学研究、产业技术研发到成果产业化的比较完整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链,推进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增强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本土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提高本土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量的比重。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集群。
  4、努力做强做大创新型企业群。牢固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认真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提升企业资源配置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开放创新能力。集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比较优势明显的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自主创新,推动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规模化发展;大力建设使用面积大、服务功能全、企业成功率高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创业园,加快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企业家,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生生不息的良好局面。
  5、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大科技园区建设力度,支持各类开发区向高新区转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省级高新区,推动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引导创新要素向高新园区集聚,将高新园区真正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兴产业先导区、发展方式转变先行区。到2015年,全省高新园区GDP占全省比重达到20%以上。加大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重点强化立足企业和面向公共服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着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加大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力度,加快提升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新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及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建设水平,着力形成一批规模大、功能完备、海外人才高度集聚的国际创业园。加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根据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切实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
  6、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高校院所科研体制、产学研合作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评价机制改革,破除影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着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方式创新,加快形成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新型科技金融体系。
  
  责任编辑:刘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