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伟明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7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将突破1万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1.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9.8%,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20%,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占比超过30%。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1%,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四位跃升到第一位。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苏中苏北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提高到近42.3%,沿海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去年达55.6%;所有行政村实现“七通”。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大幅度提高,全省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个全覆盖”。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前四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17.3%;“十一五”确定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任务提前完成;近三年共关闭小化工生产企业4685家。“十一五”以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去年达19.2%;共有国家生态市6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9个,分别占全国的1/2和1/4。
对照省定四大类18项25条全面小康指标,今年底全省将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站到了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谋划和推进我省“十二五”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中央精神和江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地向“两个率先”目标迈进。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十二五”期间,我省经过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内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两次转型之后,正处在第三次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必须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主体、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推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加快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畅通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的渠道;以自主创新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围绕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科技型企业,形成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竞争优势。二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握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力争产业结构实现向三二一的重大突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30%,成为我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增长点;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三是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为抓手,实行支持政策向重点基地倾斜、发展资源向重点基地集聚、引导优秀人才向重点基地集中,大力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等绿色经济模式,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以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走出去”步伐,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处理好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关系。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省区域共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苏南地区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苏中苏北地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全省经济发展梯度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十二五”时期,要紧紧抓住、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江苏发展新空间。一是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分类指导。推动苏南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力争在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形成“同发效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对苏中苏北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实施跨江开发和江海联动开发,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打造产业集聚新优势,推动苏中尽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推动苏北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区,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主要经济指标上尽快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开拓发展空间、优化生活空间”的要求,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发展,加快省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实施分类建设和保护,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三是推动新一轮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深入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沿海地区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发展和环境保护,努力把沿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继续推进城市化的关系。“十一五”时期,我省城市化步伐加速,农村发展和改革特别是城乡一体化试点也取得重要进展,但总体上说,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彻底打破,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十二五”期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贯彻“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两大任务。一是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二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以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加快长三角北翼核心区(苏南及沿江)城市群、东陇海沿线城市群、沿海城市群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放开户籍限制、放宽落户条件,注重从制度和政策上解决好住房、就业、社保和子女就学等现实问题,让有条件的农民有序转为市民。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十一五”以来,我省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步伐,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走在了全国前列。“十二五”时期,要继续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是切实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新增财力优先投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公益体育等领域,重点向农村、向苏北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决定江苏未来的根本大计。“十二五”时期,要适应创新型经济发展需要,毫不动摇地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深入实施“十大人才工程”,加快人才强省、科教强省建设。使人才成为江苏最重要的品牌、人才优势成为江苏最突出的优势。三是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适应知识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把以人为本、服务优先贯穿于社会管理全过程,大力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努力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十二五”时期,我省正处于人均生产总值由7000美元向10000美元攀升的重要阶段,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对顺利实现“十二五”目标至关重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为推进改革和保持和谐稳定创造条件。改革是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加快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才能为发展和稳定提供体制保障。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前提。只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才能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否则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必须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制定促进发展的政策、出台深化改革的措施时,首先考虑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坚持将维护群众利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切实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