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海洋

  丹阳市以“三新”即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形成了具有丹阳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着力构建三级城镇体系,形成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
  
  近几年,丹阳市按照“新市区一新市镇―新社区”三级城镇体系结构,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构建分工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狠抓“新市区”建设,做大城市。按照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和标准来建设新市区,以“待遇市民化、居住社区化、就业非农化、保障社会化、受益多元化”为基本方向,合理确定空间和功能布局,在原有建成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丹阳开发区、练湖开发区的全部区域以及云阳镇、司徒镇、延陵镇的部分区域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圈内,因地制宜规划拆除城市红线范围内的村庄,建成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生态优美的新市区。2009年丹阳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6.3平方公里增加到20.5平方公里,城市总人口从24.6万人增加到27.2万人。
  狠抓“新市镇”建设,做美集镇。该市抢抓被列为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首批试点市的机遇,优化区域土地布局,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新市镇。作为新市镇建设的试点镇,界牌镇经过几年努力,新建农民集中居住房40幢15万平方米,安置农户650户,一个水、电、气等全面配套,集居住、娱乐、休闲、购物、医疗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管理小区已经建成,12幢5.6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已封顶装修,三期工程也已开工。力争到2012年将全镇178个自然村、3900多户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到“界牌新村”,置换土地6500亩,建成总投资20亿元、占地1500亩、可容纳5万人的“新市镇”。同时,该市将试点镇扩大至云阳、皇塘、吕城、新桥、界牌、后巷等6镇,按照建设“十个一”的目标要求,把试点镇建设成为就业充分、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市镇。
  狠抓“新社区”建设,做靓社区。该市根据各地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的不同情况,按照功能区块清晰、人口集聚适度、服务半径合理、功能配套齐全的要求,优先选择合并后的老集镇中心区和有文化古迹、历史底蕴、人口较多的中心村,积极开展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设。近年来,全市每年新开工农民集中居住点22个左右,投入10亿元,建成面积50多万平方米,惠及农民5000多户,初步形成了镇村主导型、园区推动型、村企共建型和项目带动型四种类型的“新社区”。其中新桥镇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拆迁一批”的思路,在集镇南北两边先确定群楼、金桥两个农民集中居住点进行重点建设,引导其他村庄逐步向两个居住点靠拢,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联动、相互发展的功能布局,既保留了江南水乡优美的风景,又使农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现代文明,被誉为“新桥模式”在全省推广。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和强大动力。丹阳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牛鼻子”来抓,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近年来,该市将培育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紧抓不放,加快推进恒神碳纤维、巍华合金、呈飞精密合金、阿波罗太阳城、芬兰数字城、卡威消防车、鱼跃新x光机等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建设,迅速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同时,积极拉长传统优势主导产业链,重点推进视光学、汽车零部件、五金工具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着力建设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争创一批国家、省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2009年共培育实施新兴产业项目89个,新兴产业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态势,力争用3--5年时间使新兴产业占比达到45%。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该市坚持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从2007年起就因地制宜确定了11个产业集中区,通过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新老企业入驻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并高起点打造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工业集中度已达46%,部分镇工业集中度已达70%以上。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围绕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根据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结合“五大板块”,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走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目前,逐步形成以沃得、宏运为核心的全国重点农用机械生产基地;以天工、飞达为核心的全国最大的五金工具生产基地;以大亚木业、克诺双凤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的木业加工基地。眼镜产业力争摘得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眼镜之乡”称号,柴油机曲轴、金刚石锯片、光学元件、超薄铝箔等产品争创和保持全国的单打冠军,使眼镜之乡、皮鞋之乡、五金工具之乡、汽摩配件之乡和木业加工之乡真正成为丹阳的五张城市名片。
  
  三、深入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打牢新型城镇化“地基”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当前破解城乡建设用地难题、实施“三新”工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多赢举措,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丹阳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今年又把“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作为全市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作为丹阳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制定出台了《丹阳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工程项目区总面积13-3万亩,总投资105亿元。通过农民向新市镇、新社区集中居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建设用地空间整合,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用地,并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储备足量的用地指标。同时强化用地管理,在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内,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向新市区倾斜,努力解决新市区、新市镇的建设用地需求。
  
  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新型城镇化社会保障
  
  丹阳以“三新”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继续增加对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和应急机制,更好地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在全省均名列前茅。
  在加强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该市以充分就业为目标,全面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就业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就业。2009年实现新增就业11020人,市、镇、区三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实现实时联网,形成一体化、网络化、高效化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强化就业能力为目标,把推进“三新”建设作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创业和再就业的一个契机,大力培训农业高技能人才,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帮扶、创业帮扶,全面提升农民技能水平。2009年成功创业8288人,通过SYB培训扶持成功创业547人,培训创业成功率达67%。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使离土又离地的农民生活有来源、养老有保障。截止2009年全市参加新型农保人员达18.9万人,累计收缴社会保险费5.66亿元,为享受养老待遇人员发放养老金2004.9万元。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以及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丹阳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