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自主性创新场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永平 张国举
[摘要]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为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创新场域是由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时的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空间,创新资本、创新制度与创新惯习是它的基本要素。自主性阶段是它的高级发展阶段。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导致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差异。在我国现实社会创新场域中,创新资本数量上的不足与质量上的不高、创新制度的缺乏与不健全、创新惯习的迷茫与不适,是影响自主性创新场域形成的原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从提升创新资本、健全创新制度和培育创新惯习等三个方面构建自主性创新场域。
[关键词]创新场域;创新资本;创新惯习;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7)06-0030-05
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1的场域理论在当代社会思想理论中不仅独树一帜,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潜力和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能够为我们进行创新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工具。因此,我们试图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充分吸收场域论的“合理”成分,创建一个研究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的理论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对我国的自创新能力问题进行探讨。
一、自主性创新场域的理论建构
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基本框架就是: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概念及关系。它的核心内容可以表述为:“一个场域由附着某种权利(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空间的一系列客观关系所构成。而惯习则由‘积淀’于个人身体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它的基本要求是。在理解人的某种行为时,要从多视角考察人的多重社会关系以及这些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场域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立场,主张人的外在客观结构即场域先于并形塑了人的内在主观结构即惯习,同时人的惯习又反作用于场域,两者不断发生着“外在结构内在化”和“内在结构外在化”的双向建构活动:它把人的某种实践活动放到某个场域中进行考察,找到了整体与部分的连接点,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研究方法即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局限,使研究活动更为科学与有效。我们在场域思维的启示下从纷繁复杂的创新现象中抽象出“创新场域”,并提出通过建构自主性创新场域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建构活动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的特殊性与独立价值所在。
所谓创新场域,就是由创新主体所从事创新活动时的诸要素相互作用而成的、能对位于其中的主体产生作用,从而使主体表现出一定创新主观属性和创新行为的社会关系网络空间。创新场域具有一般性场域的特征。第一,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它一方面指不同的创新场域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另一方面指这个网络空间是“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关系”。第二,充满竞争性。任何场域都不断地发生着争夺资本的活动。创新场域“一方面是一种力量的场域,而这些力量是参与到场域中去的行动者所必须具备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斗争的场域,就是在这种斗争场域中,所有的行动者相互遭遇,而且,他们依据在力量的场域结构中所占据的不同地位而使用不同的斗争手段、并具有不同的斗争目的。与此同时,这些行动者也为保持或改造场域的结构而分别贡献他们的力量”。第三,具有惯习性。创新场域不是一个“冰凉凉”的“物质小世界”。每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创新惯习。第四。具有开放性、流变性。每个创新场域都不是“孤零零的碎片”,它们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相互联系的纽带,相互之间是开放的和相互渗透的;每个创新场域也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由于内部矛盾的运动永远处于流变之中。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创新场域由创新资本、创新制度与创新惯习三种基本要素构成。所谓创新资本,就是指创新主体从事创新实践活动所凭借和使用的各种资源(不仅指物质资源,也指其他的社会资源)条件。根据布迪厄对资本的划分,创新资本主要有创新经济资本、创新社会资本和创新文化资本等三种基本形式。所谓创新经济资本,就是指主体从事创新实践活动时所需要和利用的物质资源条件,它是由生产的不同因素(诸如土地、工厂、劳动、货币等)、经济财产、各种收入及各种经济利益所组成的。我们也可以把经济资本称为物质资本或有形资本。所谓创新社会资本,就是指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时借助于所占有的持续性社会关系网而把握的社会资源或财富。社会资本不是一种自然的赋予物,而是要经过一个某种创建和维持性的劳动过程,特别是经过创新主体长期经营、有意识的笼络、交往以及反复协调,才能形成。所谓创新文化资本,就是指主体在创新活动中“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位与社会方式”。创新文化资本有具体化的(相当于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本)、制度化的(如文凭、证书等)和客观化的(如古董、艺术品等)三种形式。所谓创新制度,就是指一切作用于从事创新活动的主体的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关系束,这些关系束就像磁场中的磁力线一样作用于场中的对象。关系束以某种特殊的资本为中心,调整着主体对于资本的占有和支配,发挥着束缚与激励主体创造性发挥的功能。所谓创新惯习,就是指创新主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深深扎根在我们身上,并倾向于抗拒变化”的创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主观属性。它“来源于社会结构通过社会化,即通过个体生成过程(0ntogenesis),在身体上的体现。而社会结构本身,又来源于一代代人的历史努力,即系统生成(phylogenesis)”,并为主体的创新行为提供“生成策略的原则,这种原则能使行动者应付各种未被预见、变动不居的情景……它通过将过去的一套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每时每刻都作为各种知觉、评判和行动的母体发挥其作用,从而有可能完成无限多样的任务”。创新惯习作为主体在一定创新场域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包含消极与积极、被动与主动、保守与开放等多种因素的统一体,它不同于一般讲的创新精神。
由于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创新场域永远处于自主化的发展过程之中。所谓自主化,就是指某个场域摆脱其他场域的限制和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固有的本质。S・拉什认为,布迪厄的场域自主化理论找到了一个研究社会发展变化的新视角,它突出强调了社会各个领域的独特性价值。任何一个完整的创新场域,都要从统一的未分化的初级阶段向分散的自主化的高级阶段转变。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越是自主的,这个场域的主体就越为本场域的其他主体而生产;一个场域越是从社会场域和权力场域中获得了自主性,这个场域的语言就越
具有科学性。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一个创新场域越是具有自主性,它的基本要素的特质及各要素间的联系方式就越适宜主体的创新活动。这个创新场域的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越大。一个创新场域越是受其他场域的渗透或干预,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越低。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场域各个基本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主性创新场域出现的充要条件是。自主的创新资本以及相应的创新制度和创新惯习。“自主的”表现在资本数量上是充足的,即创新活动的主体要能够拥有足够数量的各类资本,能够充分占有使用各种资本的权利;质量上是适宜的,即各类资本必须是适合创新活动本身性质的资本,不适合创新活动本身性质的资本不仅不利于主体创新活动的开展与进行,反而会成为主体活动的负担。阻碍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结构上是合理的,即要求主体拥有的各类资本间所占有的比例是适当的,如其中一种资本的数量占有过大而其他类别的资本占有过小甚至没有,主体的创新能力肯定不会高。自主性创新场域所需要的创新制度,就是要能充分降低活动成本、保障主体创新权益、激发主体创新激情的制度体系。自主性创新场域所需要的创新惯习,就是主体要具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独立自主、大胆冒险等批判精神和思维特征。
我们在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构建创新场域理论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还不是一个十分完美的理论,它的某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场域理论的三个核心范畴即场域、资本、惯习就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责难,认为它们的决定论色彩太重,从而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又如,布迪厄在运用场域思维方法批评现存的社会制度时,过多地看重了社会制度的否定性方面。而忽视了制度的肯定性作用,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辩证法思维:再如,场域理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研究者要对自己的“社会偏见”保持一种“警醒”。然而布迪厄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又常常是带着“偏见”分析社会问题的。但正如一些研究者表明的那样:布迪厄不是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知识体系和答案,而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认识事物真相的理论思考工具。我们“不要怕去‘使用它。不要怕使它变形,不要怕让它发出呻吟和抗议’”。但在运用场域思维方法时应始终保持一种理论上的“清醒”: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借鉴其合理成分,用以实现理论创新,并最终用于说明与分析现实问题。
二、自主性创新场域的现实观照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促进自主性创新场域形成的措施,社会创新场域正逐步向自主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创新场域离真正的自主性发展阶段还有相当一段的路程,现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制约自主性创新场域出现的不利因素,从而导致我国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
首先,创新资本数量上的不足和结构上的不合理是制约自主性创新场域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创新场域结构的变化中,经济资本的变化是场域结构发展变化的总根源,没有基本的物质资源条件和基本的科技发展水平,任何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都失去了最一般的物质前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经济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总体来说,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国家并不富裕。还不能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足够和适宜的经济资本。
创新社会资本是主体进行创新活动必备的又一条件。在中国传统社会创新场域里,地缘关系、血缘关系成为社会资本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社会资本仍在现实的主体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有利于主体通过人际关系网络及时、方便地获取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却限制了主体创新活动的扩展,增加了现代意义上的信用危机,约束了其他主体创造性的发挥,制约了主体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增长。就我国目前创新主体所占有的社会资本来说,传统分量过重,现代意义较少,尽管已开始向现代性的社会资本转换,但速度缓慢。
文化资本是创新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从事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资本形式,但从当前文化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来看。一些创新主体占有或积累文化资本的意识不强,依然过分重视有形的经济资本,而轻视无形的文化资本在创新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创新主体在文化资本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不高,制约了我国自主性创新场域的形成。
其次,创新制度的缺乏和不健全是滞缓自主性创新场域形成的基本原因。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如推行股份合作制度,建立风险投资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素质教育制度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创新场域向自主性的方向发展。但从现实社会场域的制度安排来看。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较多的。一是现行的教育制度难以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小学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二是传统的人才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事业单位的改革严重滞后,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下的用人制度占主导。三是自主创新人才的动力和保障机制没有很好解决,投入政策、评价政策、用人政策和激励政策还与自主性创新场域的要求不相符合。四是企业的自主性地位还没有真正完全确立,政府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再次,创新惯习的迷茫与不适是阻碍自主性创新场域形成的重要原因。
场域与惯习之间是一种以“实践”为中介的“生成”或“建构”的动态关系,“性情倾向在实践中获得,又持续不断地旨在发挥各种实践作用:不断地被结构形塑而成,又不断地处在结构生成过程之中”。创新惯习是创新场域结构形塑的结果,反过来又建构着场域结构。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出了人们极大的创造热情,行动的自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传统社会场域的后续影响以及现实社会场域结构的快速变迁,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特征等惯习系统陷入迷茫、混乱的困境。
三、自主性创新场域的路径探求
解决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从多个视角提升创新场域的各个基本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加大基本要素间的耦合,从而实现创新场域的整体性变迁,以此建构起主体具有较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自主性创新场域。
第一,大力提升创新资本,为自主性创新场域的形成创建根本的资本条件。
自主性创新资本是自主性创新场域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各类创新资本所建构的重点和途径都是有所区别的。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出发,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长期不动摇,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是增加和改善经济资本的基本途径,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手段。但我们强调的经济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建设。要实现资源依靠型向科技依赖型的转变,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统
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必须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应尽量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上使创新主体拥有比较充足的经济资本。
二是弘扬传统社会资本的合理成分,建构适宜主体现代创新活动的社会资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统社会资本注重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等级和谐、民族国家和谐,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非功利性,形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性。这种社会资本特性有利于降低创新活动信息成本,促进各主体间密切交流。同时,必须实现传统社会资本向现代社会资本的转换,即要增强政府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提高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建构新型社会关系网络,合理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发展新型信任合作关系;强调民间参与政治活动,建立各种自愿性社团组织,培养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和完善;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在继续激发精英群体创造性与积极性的同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是努力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本,大力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力挖掘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坚持推进创新性教育和素质教育,想方设法地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同时应当鼓励企业对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其他人类文明成果进行现代性开发,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还缺乏全面合理的规划。支持政策和引导措施也不到位。这可能会造成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我们应当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途径、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整合民间和政府的资源,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网络和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
第二,建立和完善各种创新制度,为自主性创新场域的形成创造基本的制度条件。
首先,应当实现政企分开,实现各种场域向自己的逻辑方向发展。政企分开的实质。不是特定企业相对于政府的自主权问题。而是让所有企业都有自主权。当然,也不是让政府完全与经济场域相脱离,而是使政府做好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宏观上管住经济场域而不是在微观上随意进行干预,由控制住每一个代理人转向控制好整个经济场域。同时维护个人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权利。
其次,应当转变“科学”与“技术”不分的认知图式,实行各自不同的“融资”渠道和管理制度。技术发展是企业的事情,是经济场域的核心职能;而科学知识的增长作为科学场域的目标,与企业的利润追求则有本质的不同。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打破“科技情结”,重建公共科学与产业科学,促使我国非基础性的民用的独立的研究机构纳入企业或成为企业。从而强化我国企业的内部自主研发能力和整个经济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成科学场域和相对于政治场域之自主性的经济场域自主性的形成。要对科研院所进行改革。把大部分从事应用研究的院所推向市场,使其成为企业或进入企业。以加强企业和经济场域的自主研究与创新能力,而国家只留少部分从事基础研究的国立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室,承担关乎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研究。以及私人部门不愿承担而又必须进行的研究。
再次,应当通过制度创新,塑造自主性科学场域与经济场域形成的其他制度条件。如,要建构保障创新主体权利的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要建构降低创新活动成本的制度,努力降低主体创新活动的信息费用;要建构主体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制度,完善产学研合作制度、风险投资制度、科研成果的评价制度,等等。这些制度能较好地激发主体的创新热情。同时,还必须改革甚至废弃束缚主体创新积极性的制度。
第三,培育有利于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惯习,为自主性创新场域的形成构建必要的文化条件。
场域与惯习之间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人们可以努力培育主体的创新惯习来加速自主创新型场域的形成。各自不同的场域惯习诉求应按照各自不同的要求去形塑主体的创新惯习。因此,除在整个社会场域内大力创设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外。还应该分别在不同场域内加强适合各自场域自主性形成的创新文化建设,如在经济场域遵从“生意就是生意”的逻辑。培育经济主体的现代商业精神;政治场域遵从“当官就是服务”的逻辑,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意识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责任意识:知识创新场域遵从“为艺术而艺术”的逻辑,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坚决惩治学术造假、抄袭等不良现象,打造“清洁”的“科学城”。
(责任编辑 刘海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37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