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玉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及教学模式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同时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而文化自信的底气正是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玉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也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载体。传承和弘扬玉文化不僅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光荣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玉文化中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和空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心小学邵国富校长带领全体教师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决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玉文化教育,尝试走出一条玉文化教育的学校发展之路。
  一、挖掘社会资源,制定工作方案
  2008年2月,学校专门成立了玉文化教育工作小组,对中华玉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历史脉络、玉界名人、经典作品、玉石原料、设计加工、鉴赏收藏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综合性研究与学习。工作小组的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到昌平区老君堂废弃的京黄玉玉矿、北七家镇沟自头村废弃的玉料坑中采挖玉石,获得了种类丰富的玉石原料。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先后与北京工美集团、北京玉器厂、北京工美博物馆、北京玉雕技工学校、北京市商业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柳朝国、田健桥、张铁成等二十位“国大师”和玉界专家作为学校玉文化研究的指导老师;聘请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的专家,从教育科研方面给予理论的指导与论证。
  经过一年多的综合研究,我们逐步确定了开展玉文化教育的总体工作方案,即:组织全校教师,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中华玉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组织各种社会资源,培训教师团队,研发校本教材,建构玉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创新相应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规范的玉文化教育,同时挖掘玉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教育资源,与国家课程的教育内容相结合,对学生“以玉润德、循玉启智”,使中华玉文化全面走进校园,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研发校本教材,探索课堂教学
  学校要开展玉文化教育,就要使玉文化教育走进课堂,而要让玉文化进课堂,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所以从2009年开始,学校决定首先研发出一套对学生系统进行玉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2011年9月第一版《玉文化进校园》系列校本教材终于问世,每年级十课时,六个年级共计六十课时。经过两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再次对教材进行了修编和改版,更名为《少儿识玉》,并于2014年底正式印刷出版,成为我校对学生进行玉文化知识教育的正式教材,每年级一册,共六册;每册十五课,六册共九十课。
  教材明确了玉文化教育教学内涵的三个核心:德育——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在教材中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美育——结合当今的美术学科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工作精神,在教材中重点体现美育教育;智育——玉文化教育可以与多个学科的教育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有力的推动课程改革。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本套教材是学生们十分喜爱的课本,它填补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玉文化教育的空白。
  三、建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探索创新了三种教学模式: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德育活动教学模式、学科结合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的确定,使学校玉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更加规范高效,落实了三级课程一体化建设,推动了课程改革,形成了学校的教学特色。
  首先是校本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少儿识玉》校本教材为教学内容,授课的老师由班主任和美术教师组成,课程正式排入课表,每班每两周一课时,每班每周安排两次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系统地学习掌握了玉的文化、历史、原料和玉雕作品的设计与制作、鉴赏、收藏等方面的知识,奠定了他们长大后传承中华玉文化的基础。
  琢玉社团实践活动
  其次是德育活动教学模式。我们把玉文化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了学校德育领域玉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依据我校“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养和中华传统美德、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以“以玉立德、锐意磨砺、精雕细琢、玉耀平小”的学校文化为导向,提出了“以玉润德”的德育工作理念。我们把玉的“五德”具体提炼为:“仁”: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义”:遵守诺言,热心助人;“智”: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不怕困难,敢于拼搏;“洁”:一身正气,积极向上。学校结合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从良好的习惯入手,通过开展“玉美少年”星级评比活动,夯实德育课程,把“五德”的培养化作“仁爱之星、诚信之星、睿智之星、磨砺之星、儒雅之星”的评选表彰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达到了对学生“以玉润德”的教育目的。
  最后是学科结合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美术、语文、科学、品社等国家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在玉文化的宝库中挖掘能跟它相融合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新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循玉启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学科融合课程:玉的美是它的特质,人们从发现玉石的美到把它雕琢成精美的玉雕作品,处处体现着人们的审美素养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学科教师把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与国家课程中美术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形成美术学科的学科融合课程。语文学科融合课程:在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人们赞玉、咏玉、爱玉的诗词、成语、故事,语文学科教师把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与国家课程中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形成语文学科的学科融合课程。科学学科融合课程:从玉石原料的开采到玉雕作品的制作,其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看到科学技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科学学科教师把这些良好素材与国家课程中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形成科学学科的学科融合课程。品社学科融合课程:玉文化知识中关于“玉的产地、玉文化发展史”等内容与品社学科中的地理、历史相关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将其巧妙融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品社学科的学习内容,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品社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上述方法,摸索形成了品社学科的学科融合课程。   多年来,学校玉文化教育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使教材研发、课程建构、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等几项工作交叉进行,同步运转。学校在玉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采用邊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创新的方法,集中解决了玉文化教育工作中“教什么(教材和课程)”“谁来教(师资队伍)”“怎样教(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使玉文化教育在我校普及到每一名学生之中。
  四、教育成果丰硕,形成办学特色
  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在玉文化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群体。玉文化教育教学在我校已全面推开:从一年级的玩石头、洗石头、挑石头、摆石头、画石头等,到高年级的“四大名玉”“玉牌设计”“磨玉”“赏玉”“藏玉”等,充满了无限的快乐,蕴含着无声的教育,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闪烁着合作创新的光芒。学生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玉文化教育,学习掌握了玉文化的历史、文化、原料、判别、设计、制作、鉴赏、收藏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开展宣传演讲,进行玉文化传播,思想道德修养、文学素养、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创作能力、动手制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更加热爱劳动、崇尚艺术、讲求科学、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建立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情感。
  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师深化了对“玉不琢,不成器”的理解,都能自觉地做一名优秀的“玉雕师”,以“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境界作为自己的人格追求,净化心灵,提高师德。把传承和弘扬中华玉文化、做好玉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老师们从识玉、赏玉到琢玉、爱玉,都能把“以玉润德,循玉启智”的玉文化教育理念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大多数教师参加了玉文化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模式的研究、编写与实践创新,他们的进步愿望、研究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教育教学水平等大幅度提高,教师由“被动随意型”向“主动研究型”转化,学校区级骨干教师由原来的9人跃升为21人,关庆族老师成为美术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
  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随着玉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各界专家对学校的关注与支持逐渐增多。学校玉文化教育的发起人之一关庆族老师,曾多次做客昌平电视台的“相约”栏目和昌平区教委主办的“青年教师大讲堂”活动,为教育界同仁、社会各界朋友讲授玉文化知识,传递友谊,喜获2015年全区“最佳讲师”称号。
  经过十年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取得了丰硕的玉文化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的相关成果。2014年我校的玉文化教育校本课程被评为“昌平区优秀课程”,学校被评为“课程建设先进学校”;学校论文《玉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荣获北京市教育学会论文征文—等奖,并在2014年暑假全区校长大会上做介绍发言;玉文化教育教学成果使学校教科研工作更添光彩,2014年5月,学校被北京教科院认定并挂牌为“教科研工作实验学校”。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玉雕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多次到校参观指导,并授予学校“中国玉文化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如今,“玉文化”已成为学校的文化符号,玉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教育标签。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2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