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舌尖的碰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饮食和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文章着重从饮食观念,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寻找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将会不断完善发展,并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交流
餐饮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味”,西方人则更注重“营养”。 本文将从下面三个方面讨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不同的饮食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概念则显得更加理性。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虽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一边放羊排,另一边再加点煮花菜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味。
中国人是很讲究“吃”的,从“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不难看出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民族在过去几千年生产力水平都相对低下,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大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世界各地一种重要的谋生手段!遗憾的是,当我们在过分追求“味”时,却忽略了食物的根本---营养。我们的很多菜肴都要经过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无形之中就使得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在加工的过程中已经流失。。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然而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也在于它的“味”。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完美融合在一起,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美味也就得以产生。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几百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结束语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快餐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参考文献
[1]卞浩宇, 高永晨。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郭鲁芬。《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考》。商业经济文萃,2005
[3]叶子。《美国菜的形成现状与未来》。中国食品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43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