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繁多的“官场惯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拓
中国官场有许多“惯例“。这些惯例没有明文规定,外界感觉似乎很神秘,却又被官场默认接受,大家都心照不宣,照方抓药,乐此不疲。有的惯例老百姓都可以如数家珍,生活中我们也耳熟能详,不妨在这里举几例分析一下。
惯例之一:部分低级别官员给高级别官员送礼。如一个小县的县长受贿案发后,浮现出一个个令人震惊的事实,给领导送钱的干部竟达近百名,仅正科级以上干部就达60多人,除纪检、组织部门外,县直单位主要领导无一免“俗”,这是谁都知道的“惯例”。
惯例之二:站错“队”被淘汰出局,跟对了“人”就平步青云。在官员队伍里,很多时候是要站队的,站队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你的命运要靠这个人的官运,他升了你就一定会跟着沾光,就有你的好处,不管你行不行。他要是倒霉了或者退了,你就要跟着被贬或者靠边站了,也不管你行不行。
惯例之三:能当上官和能当好官是两个概念。要想当上官高一级的官,不一定是低级别当得好的官,而多数是和上司关系近或者关系好的官。当官非常成功的人,一般不一定是做事业最成功的,而是为上级长官服务得最好,做得最成功的官,是让上级最满意的官。
惯例之四:做事的“双重标准” 与做人“两面人”。在官场混,嘴巴要会说,高调更要会唱,眼力要好,要会看势头,看形势,但是大家都明白,如果真按那些高调去做,恐怕干不到三天就得出丑。所以说归说,做归做,两者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不管会上唱了多少高调,私下该做什么大家心里都明镜一般。对待下属、对待别人、对待群众是书上的标准,是制度,是律法,是文件上的规定。对待自己,对待上司则是各种潜规则,是中国特色,是下不为例。
惯例之五:对上级惟命是从。下级必须看上级的喜好和脸色行事。上级对下级的不满,尤其是对上级特别关心和在意的问题所表示出的不满,对下级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你必须对他的不满意立即引起高度重视,而且采取立竿见影的措施使他迅速感到满意,否则就有你的好果子吃。
惯例之六:研究工作不如研究关系。经常认真研究工作的人很难做官,起码做不了大官。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你把有限的生命用到工作上,肯定对仕途琢磨的时间就少,那么就很难升迁。所以,研究工作不如研究关系,真正做官的材料是一天到晚脑子里琢磨我该去拉拢什么人、巴结什么人、打压什么人,睡在床上也得思考方方面面的关系,如果把这些时间“浪费”在整日思考我该怎么学习、怎么进步、怎么为人民服务,完了,再想往上走,肯定没戏。
惯例之七:背景胜过一切。在中国的官场,能力和道德并非最主要的考核依据,背景才是最重要的作用力。当代官僚阶层已经从封建时代的家族世袭变成一种集体世袭,既得利益集团会牢牢把持住核心权力层,并在极小范围内实行一定形式的民主。那些原本非核心权力层出身的人,即便有通天的本事也很难达到核心权力层,只能在边缘权力层游弋。大多数人穷极一生之力,能达到县处级就很不错了,严格的组织考核程序和层层暗箱操作,阻挡了一部分人的进步。所以,中国自古有句老话,“朝中有人好做官”。
……
当然,还有很多的“官场惯例”,如为干部撑伞,公款吃喝,节日送购物卡等等,这些官场惯例都是权力制造出来的“潜规则”,人们为了升迁,对官场惯例乐此不疲,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来接近领导,恭维领导。通过接近和恭维,达到表现自己,宣传自己的目的。这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但现在已经由不正常变成了正常,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认同性和功利性。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