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土家织锦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家织锦这一传统的手工艺已经逐渐面临着衰落和消亡的趋势。通过对土家织锦的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织锦技艺出现了原真性缺失、传承的人才结构断层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现实问题,从而提出了以生产的观念实现织锦文化的保护、以手工技艺的传承为核心实现生产性的保护和以政府为主导实现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等方面的措施来解决,力图实现织锦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家织锦;传承;生产性保护
  土家织锦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不仅具有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实用性的功能,而且具有礼俗、审美等价值。但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浪潮的推动下,为了适应时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土家织锦的传统工艺必须在注重保留手工艺本质,又不能脱离现代艺术设计审美的双重压力下求得生存,因此就有必要对土家织锦进行生产性保护的研究。
  一、土家织锦发展与保护的现状
  织锦技艺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土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土家织锦”的正式确定,是在1957年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的民族。随后,2006年,土家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织锦的图案主要是由土家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建立的对事物的认知,通过运用指尖上的艺术来表达出来。图案的主题有自然景物、生活风俗、土家历史等;在纹样组织结构上,多以菱形结构,讲究几何对称反复连续。
  土家织锦走出国门,被更多人所熟知,也是时代所赋予的新元素、新气质,不断适应着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相关部门通过技艺的传承者担任指导老师,培养年轻的传承人之后,将技艺高超的传承者所教的课程录制并作成视频,放在公共网络平台供大家共享,且需要建立技艺传承责任和激励机制,对其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此外,织锦的技艺与现代科技进行结合,建立织锦数字博物馆,将织锦所用到的技法用模拟的方式展现出来,运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让感兴趣的参观者亲自操作,体验学习土家织锦的乐趣。
  二、土家织锦在传承中的困境
  (一)原真性的缺失
  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造成原真性的缺失,这使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冲击。土家织锦盛行的湘西自治州和恩施等地,其原真性也在不断的消失。土家织锦是土家族的先民们在结草而服、绩织而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完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人民的原始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已经在彻底的改变,致使土家织锦的生产设计和用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材料设计、图案选择等方面,已經不能反应土家族的生活风貌;以及在运用功能上,作为出格女的嫁妆等实用性功能都在彻底变化。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可替代产品的不断侵蚀,也是造成损失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二)传承的人才结构出现断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对人的保护。土家织锦的手工艺者主要是在中年人当中,而年轻人并不愿意掌握这门技艺。其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仅占30%左右,而大部分的织锦从业人员是在中年人当中,年龄一般在35~55岁之间,所占比例约70%。
  由此可见,土家织锦的传承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年龄断层。通过织锦传承的调研分析得出,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类手工艺工作,关键原因在于工资水平过低,以及缺少对织锦传承技艺的观念,他们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这与时代经济的发展迅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外打工,而只剩下多年依靠织锦技艺谋生的老年技艺者及年纪稍微偏大无法外出务工的中年返乡人员。织锦技艺传承的人才结构不完善,严重影响土家织锦产业的整体发展。
  (三)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仅依靠民间手工艺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对土家织锦进行推广、发扬和传承,以及文化艺人的倡导。湘西自治州政府通过建立传习所,将技艺优秀的织工集中在传习所进行教授,力图将织锦技艺传承下去。但是传习所的学习只是单纯的注重在传统技艺上,并没有建立专业性织锦技艺的发展研究机构,从而并不能在织锦的传承中有所创新,对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获得也并不充分。在不断进行的调研中得出,当地政府虽然成立了传习所,在多数情况下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显示出很大的价值。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政府没有对传习所长期的发展做出细致的考虑,比如:织锦成品的质量、学习人员的掌握程度、相关的规章制度等这些问题,致使最终没有达成理想的效果。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年轻人技艺传承的支持力度,也正是由于缺乏市场监管、资金、政策等支持导致传统织锦技艺的缺失。
  三、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策略研究
  生产性保护是指在某种意义上把经济和文化资源投入生产实践的过程,将无形的非遗资源转化为有形的产品的保护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其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重点。近年来,土家织锦的生产性保护取得了一些进展,使土家织锦这个面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开始重新走向市场,受到一些消费者的喜爱。
  (一)以生产的观念实现织锦文化的保护
  土家织锦最好的保护模式就是在保护中不断创新,织锦应该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以生产的观念实现织锦文化的保护既兼顾了文化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又重视了织锦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认同,从而实现了织锦文化的长久保护与传承。通过对张家界市织锦的调研情况来看,乖幺妹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有格调的店面设计,摆设各种关于织锦的用品,如鞋包、围巾、挂画等,并展览土家阿妹在制造的机器,让很多的旅游者和文化爱好者能够亲自观摩和尝试,把对土家织锦有兴趣爱好的人吸引过来,实现对土家织锦中文化魅力的探讨,并收藏其中喜爱并有价值的作品,甚至可以走出张家界,走向一线城市甚至国外来推荐我们的织锦产品。这种织锦的文化保护方式是当下极力营造和提倡的,把织锦的保护向更加专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二)以手工技艺的传承为核心实现生产性的保护   土家织锦的保护工作是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传承人、技艺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来,这种技术的运用可以转换成实现价值的资本,以促进织锦行业的发展,帮助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改善。首先,文化教育部门应该出版一些关于织锦的书籍,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开设相关的课程,推广织锦的文化知识,宣传其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将织锦的教学纳入美术及手工课堂中,开展视频教学,让他们年轻的一代从小就受织锦文化的熏陶,培养其兴趣和技艺,以确保后继有人。其次就是将织锦的教育推进成人教育以及各大中专院校,开展织锦的传承人、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等形式的联合,培养土家织锦的研究人才,从而提升其发展的后生力量。
  (三)以政府为主导实现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保护
  在土家织锦的生产性保护中,政府从政策和行动上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是保护织锦文化以及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政府组织一些专业人员,对传承人进行行业技术培训,产品样式设计等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提供商业信息。设立土家织锦的课堂,开展土家织锦工艺考察、研发活动,定期召开会议,为土家织锦的生產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另外,鼓励专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实际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充分发挥专家的指导、咨询和参谋的作用,为土家织锦的生产性保护提供学术支持和实践指导。此外,更重要的是重视传承人的作用,保护土家织锦技术的核心人物,在传承的过程中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依靠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织锦技艺,传承人是核心技艺的掌握者、承载者和传递者,因此,传承人是技艺传承的灵魂所在。
  土家织锦虽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传承困难和发展的瓶颈,但是通过政府积极的政策引导,文化部专家的悉心指导以及传承人的重点培养,土家织锦的生产性保护也许会是织锦进入商业视野的有利方式,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不断探索土家织锦的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龚曌燕,冉鹏程.武陵山区织锦工艺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刍议[J].科技创业月刊,2016(14).
  [2]龙柯.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研究——以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为例[J].民族论坛,2015(07).
  [3]鲁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J].东岳论丛,2015(07).
  [4]李艳芳.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17JDZB074)。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693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