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内部控制是单位控制运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保障资产安全、保证信息完整可靠、实现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单位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以内部环境建设、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控制活动规范建设、信息沟通渠道建设、内部监督评价机制建设为重点,共同建立完善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战略发展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单位可持续发展。传媒单位近几年发展较快,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设备更新换代明显加快、重点业务发展方向变换也越发频繁,风险随之增加,对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传媒领域各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水平高低不同,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和信息沟通渠道、风险管理机制、控制活动、监督考核不完善等,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内部控制实施效果。文章深入研究传媒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针对性提出完善措施,如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培养遵守规则积极参与的单位文化、健全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机制、完善控制活动和监督考核体系建设等。从而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切实完善落实内部控制体系,在控制风险、提高效率、保障安全等方面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传媒单位;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一、传媒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背景
内部控制是单位管理层主导、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风险管控过程,通过配合整体发展战略实施制定规章制度、完善组织架构、明确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畅通沟通渠道、实施控制措施、执行监督评价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业务活动合法合规、运营风险有效管控、经营效率大幅提升、资产安全切实保障、信息沟通流畅准确等目标。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设备、新传播形式不断涌现,传媒行业进入发展改革期,各传媒单位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改革挑战和竞争压力。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完成战略目标,高效安全的日常运营构成稳定发展基础,创新进取的变革措施拓宽发展空间。以报纸出版单位为例,如今客户终端智能化、互动化、便捷化趋势已相当明显,网络媒体正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读者群体流失、成本高企、发行渠道单一等问题相继袭来,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那么如何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单位价值,报纸业务的稳定发展和向新业务转型升级是有效途径,首先应保证现有业务平稳运行,保持现有市场,充分利用以往发展形成的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尽可能提高获利能力,并将风险控制在低水平状态;然后,由报纸向其他传播形式扩展,如新闻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以保留读者群体、抵御外部压力、争取发展机会、拓宽发展空间,这也是目前很多纸媒正在努力实现的发展战略。
在持续发展及转型升级过程中,单位将会面临优化发展战略、调整业务重心、重新配置资源、改良业务流程、采购先进设备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而可能影响单位生存的风险也潜在其中,紧抓发展的同时必须正视内部控制,如整体战略、发展规划的调整改变及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过充分分析、集体决策才能确定实施,调整原有业务或开拓新业务必须培育遵规守纪的运营文化、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构建合理的治理体系、配置互相牵制的岗位权责、明确高效的业务流程,对专用设备采购等日常运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控,必须构建完善流畅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并对信息及时处理,同时对日常运营控制进行监督评价实现不断完善等。争取通过实施一系列内部控制活动,帮助单位准确识别管控潜在风险,保障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传媒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环境下,业务发展理应被作为首要目标,这是实现单位价值的基础,但却导致一些单位在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上存在了偏差,将一切资源以满足业务发展为重,未能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管控,容易造成严重后果,以致影响单位战略实施。如果按照内部控制建设实施情况将行业中单位分为三类:一是已建立完整体系并严格贯彻落实;二是已建立完整体系但在运营中并未严格执行;三是未整合建立完整内部控制体系且执行也不严格,那么有很多单位是处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范围。其实,单位如同人一样,如想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注重业务发展,把握机遇;另一条则是完善的内部控制,有效识别管控风险。单位应当在发展业务的同时注重配套内部控制的建设,包括构建积极安全的内部环境、畅通信息沟通传递渠道、健全风险识别评估机制和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机制、完善控制措施保障等,维护单位整体运营安全,将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一)制度不完善、架构不健全,内部控制环境亟待改善
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单位文化等是内部环境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内部控制能否发挥作用的基础性要件。目前一些单位管理层仍认为内部控制体系只是单位发展的辅助工具,未投入太多精力和资源进行建设,且在这种思维带领下,风险管控意识未能在员工中得到较好的培育。首先,未能结合实际设立完整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存在内部控制牵头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缺失、虚设、能力不强等问题;其次,未能建立完整制度体系,存在制度规章散乱,操作办法不明确等问题,内部控制实施依据难以顺利查实;最后,未能形成正确的单位文化,存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安全意识、规矩意识不足,工作随意性太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能否發挥作用,若基础不牢,则一定存在风险漏洞,控制目标将难以达成。
(二)风险识别评估机制不健全,控制标的有待明确
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是为单位内部控制指明方向,针对当前运营状况,全面查找潜在风险点,对风险影响性质、潜在危害程度及发生概率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最后针对性制定并实施应对措施,实现内部控制有的放矢。目前,一些单位并不注重风险评估的实施,也未能建立成熟的风险评估体系,执行时或是走走过场,随意汇总一些普遍性风险应付工作,或是将很久之前的风险评估结果一直用到现在,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传媒环境和业务变化较大的内部运营环境也不及时重新评估调整。这使得风险评估形同虚设,潜在风险未能得到识别,更谈不上有效评估应对,也无法实施针对性控制措施,极大影响内部控制效果。 (三)控制措施不完善,控制活动应当加强
控制措施是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针对单位实际运营流程所采取的一系列基础性措施和针对性措施,是内部控制核心要素。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单位对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审批流程设置、会计控制等一系列基础性控制措施设置较完整,但针对运营中存在重大风险的活动和极具特色的业务操作所设置的控制措施却不健全。主要原因是管理层对控制措施影响业务效率的情况有着一定顾虑,同时各职能部门也担心自身权利受到影响,故均不积极制定实施针对性控制措施。但基础性措施是基本保障,能使大部分运营活动在风险控制之中,而针对性措施是特殊手段,确保重大业务事项或者特色业务活动得到管控,这类业务往往潜在危害性巨大的风险,若不有效控制,极有可能使单位陷入无法承受的后果之中,影响整体发展。
(四)信息传递不流畅分析不细致,沟通保障需加强
信息传递指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交互,涉及收集、整理、传递等流程,为日常运营和控制实施提供有效数据;信息分析是在信息传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度分析提取,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恰当反应。传递和分析共同为内部控制建设实施提供数据支持。部分单位在信息传递处理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信息传递方面,职能部门各自为阵信息不能有效流通、管理层与基层职工之间缺少交流渠道;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注重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化系统控制措施不健全;分析处理方面,信息处理时效性不强、与业务实际结合不紧密、成果利用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效果,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直接影响到单位在面对风险时的反应速度,分析處理不细致不准确直接影响到处置措施的有效程度,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整体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五)监督评价未严格执行,控制监管要正视
监督主要是对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日常或专项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评价是对单位和部门控制执行情况做出有效性结论,也是对下一步改进的规划和工作的督促。监督评价是保证内部控制自我调整完善、持续有效运行的可靠手段。一些单位忽视了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的必要性,未制定或并未严格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及评价机制。监督缺位容易造成内部控制设计缺陷无法被发现、执行漏洞无法及时修补等一系列问题;评价缺失将使得管理层无法对单位控制情况形成有效客观的认识,无法结合业务发展对下一步控制工作做出合理规划,且因缺少考核依据,无法对各职能部门落实情况做出合理奖惩,易发生各部门放松控制、懈于执行的情况,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加强传媒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措施
结合传媒单位在内部控制设计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运营情况,针对性提出解决建议,希望能帮助完善控制体系,有效控制运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效果,使单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实现成长和发展。
(一)完善内控制度培育风险意识,打好实施基础
内部环境是单位发展的基础,也是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根本,如同树木与大地的关系,根基牢固才能可靠实施。首先,单位管理层应当对内部控制赋予应有的重视,设置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完善的运行机制、合理的业务流程、高效的操作准则,并在执行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得控制机构能有效推动建设实施、审计机构能顺利开展监督检查;其次,管理层应指导整体制度体系的建设,将业务、控制等一系列制度规定进行整合完善,配合明晰的操作指南,使得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也方便对各项活动进行约束管理;最后,管理层应在指单位范围内带头培养遵规守纪、积极向上的单位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严厉禁止钻漏洞、插边球等行为,将文化作为单位战略实施和控制执行的得力助手。
(二)健全风险识别评估机制,提高控制效率
风险识别评估机制为内部控制指明实施方向,有助于提高控制有效性和资源利用率。单位应当根据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机制,并配备高素质专业人员或聘请外部专家进行实施,以保证效果。首先,应定期对风险进行全面综合识别,并在单位面临外部环境变化、业务调整、技术更新等特殊情况时及时进行专项风险识别,确保潜在风险能及时得到有效发现;其次,应及时组织人员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梳理分析,结合性质、概率、损害程度进行归类排序,得出综合性分析结论;最后,结合分析结果,管理层应结合战略目标和发展实际做出决策、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并切实实施。
(三)完善控制措施,保证控制活动效果
控制措施是内部控制的关键与核心,必须有效实施才能切实管控风险。首先,单位管理层应查缺补漏,结合实际对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预算控制等一系列基础性控制措施进行梳理,查看有无缺陷,并及时予以完善;其次,应在风险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对一系列重大业务活动、特色性业务进行专项检查,查看是否有控制漏洞,以及现有措施能否有效达成控制目的,如对专用设备的采购是否已进行专业分析、业务调整前是否已制定完整控制措施、新业务可行性分析是否充分合理等。最终在成本效益原则下,根据风险识别分析结论,应将控制措施做到应有的覆盖,保证控制目标能够实现。
(四)健全信息沟通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信息沟通为内部控制提供数据支持与保障,使得控制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成为可能。首先,单位应当站在全局角度,建设全面信息沟通机制,畅通各部门、各层级、内外部沟通渠道,明确信息收集、传递、处理的操作规范及流程,并督促落实;其次,应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健全信息系统及其控制措施,充分发挥科技优势,降低信息传递处理成本,提高工作透明度、效率和可监控性,如建设单位内部网络论坛或管理人员邮箱,为畅通纵向交流、员工建言献策及问题反馈提供可靠平台等;最后,管理层应当充分考虑重要信息并对发展战略和内部控制及时做出调整决策,并建立问责机制,督促各部门、各岗位及时对获取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反馈,如要求行业信息处理部门定期上报分析报告、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在规定期限内对员工提出问题进行反馈等,使信息得到切实利用,单位环境更加和谐,控制更有效率。
(五)严格落实监督评价,提高控制自我完善能力
监督评价是内部控制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有力措施,也是持续有效执行的强力保障。首先,单位应当完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实施部门及岗位职责,对单位日常运营活动中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监督,对特殊事项控制措施作用进行检查,结合实际查找有无控制漏洞;其次,应当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及时进行分析,查找形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尽快弥补并着重持续监督,如对设计方面缺陷采取及时调整控制制度等措施、对执行方面缺陷责令相关部门立即改正并追究责任等;最后,应注重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可由内部自行实施也可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价,管理层应结合评价结果对下一步内部控制侧重方向进行确定、待提高部分进行改进,并结合执行情况对各部门各岗位进行综合考核,制定奖惩措施,督促全体员工积极配合执行。
四、结语
内部控制是单位管控风险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在技术更新迅速、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环境下,符合战略要求和经营实际的内部控制能为传媒单位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只要认真建设、严格落实,就能充分发挥安全保障作用,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林乔青.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财会研究,2017(05).
[2]石丽.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商论,2017(35).
(作者单位:中国纪检监察报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694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