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传承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越发的重视,校园文化创意产业正在高校校园内积极蓬勃的展开。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既能满足校园师生的使用功能需要,又能满足广大师生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存在着样式单一、设计简单、缺乏鲜明的文化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创产品设计中去的设计理念,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入丰富校园文创的设计元素,开拓新的产品类型。两者的结合还可以使校园文创产品成为校园文化载体的同时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创产品具有的受众群体广、传播性强的特点,更好地发展与传承地域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地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TB4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091-02
1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已经十分成熟,许多国际一流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门店和网站,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其中商品特色鲜明品种丰富,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还有与著名品牌合作的产品,不仅局限于服务校内的顾客,更是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完美融合。
国内目前发展较好的是台湾省,以台湾大学为例其拥有官方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网店,从产品类型到产品创意都不亚于欧美国家高校。并且除了高校官方发布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外,还有很多大学生自主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从创意设计、产品制作到最后的营销售卖都有大学生参与其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大陆的高校陆续认识到校园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许多大学纷纷开设了自己的校园纪念品店或网站等。像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的一些知名高校,也有了自己的文创研发团队、文创门店以及网站,发展的比较成熟。不过大部分大陆高校的文化创意产业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未起步,相比于欧美国内文化创意产品从设计研发、产品加工到营销环节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产品本身存在诸多问题:(1)类型单一、款式老旧无法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2)缺乏对文化元素的设计加工,设计手法过于简单;(3)受众人群范围局限,社会影响力小。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会影响校园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
2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对于带动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2.1 增强高校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高校的学生生源构成都是遍及全国的,也就意味着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不是高校本省或本地区的,因此他们对于学校的文化、学校所处地的地域文化都知之甚少。現在的大学生群体更多关注的是新的事物和国外的新鲜文化等,缺乏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而地域文化要想传承和发展好一定是需要年轻人的充分参与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学生们愿意购买且会经常使用到的,一些好的文创产品甚至成为学生们互相赠送的礼物,比起强硬直接的灌输地域文化,将日常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精美礼品中展示出地域文化风采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是更为有效地方式。在校园文创产品中注入地域文化的文化性可以让学生们在购买使用文化产品的同时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地域文化的兴趣。
2.2 利用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功能推广地域文化
校园文化产品除了具备使用功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它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经过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具备纪念意义的,因此会有很多学生和教师把校园文创产品当做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校园文创产品里本身也会包含纪念品和礼品等。这些因素就使得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可以作为很好的文化传播载体。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中去可以让地域文化借助校园文创这个载体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扩大地域文化的影响范围。
3 地域文化的融入对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作用
3.1 增强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目前国内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中存在的类型单一、创新创意不足等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设计者仅仅简单的考虑了高校本身的文化。第一,我们承认不同学校的文化是不同的,但很多综合类大学在校园文化上的区别并不明显;第二,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物品范畴,因此需要将抽象的文化转换成物质载体和元素符号载体来运用。一般而言高校的建筑、校园的景观、校训校徽等是设计文创产品中主要运用的元素,考虑到建筑的雷同、校园景观本身缺乏文化内涵以及重复性的运用校训校徽做简单设计会产生创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发现仅仅从校园本身寻找设计要素是容易产生问题的。学校是依托城市发展建设的,学校在多年的发展中必定会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设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时候考虑地域的特殊文化包括独特的材料、独特的符号、独特的物品和独特的技艺等会使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更具创新性创意性,设计者也更加容易发挥创造力设计出更多更好地产品。
3.2 扩大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受众人群和影响范围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旅游的热门,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受众群体逐渐从师生扩大到了全社会的范畴。具备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产品将会更加贴近旅游文化纪念品的范畴,因此会更加的受欢迎。具备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将不再仅仅是师生们赠送亲属朋友的良品,更会成为该地区人们节日庆典互赠亲友时争相选择购买的礼品,同时也会成为到该地区旅游的人们选择购买的纪念品,从而扩大了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影响范围。在一些重大的校园活动中如:校庆、国际高校互访等活动中,我们需要一些具备一定品质和档次的纪念品或者礼品来赠送校友、师长和国际友人及伙伴高校。一般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或者礼品是根本无法满足品质和档次要求的,然而具备地域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要求,这类产品可由珍贵的当地材料打造,或用复杂的传统手艺制作,形制可以十分精美,高端上档次。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去拓展了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服务范围和受众范围,使其具备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4 地域文化传承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4.1 校园文化元素与地域文化元素相结合
在进行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校园文化元素与地域文化元素的结合。在这之前需要对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文化元素的提取。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元素主要體现在校训、校歌以及该校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某些研究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知名的校友等抽象概念领域和学校教学楼、校园内风景、校园雕塑以及一些特色场景等具象要素。地域文化的元素提取包括对历史传说、宗教特色、民俗文化等抽象领域以及地域特产、标志性建筑、装饰符号等具象领域的归纳与总结。在准备好两类元素符号后,需要一定的设计逻辑将元素进行组合或重构形成新的元素符号形式。地域文化远比校园文化发展的更为悠久和丰富,因此可以提供给设计师足够多可运用的元素,这种方法比单纯的运用校园文化进行设计更能突出文化性的特点和形成更好地创意。
4.2 地域性材料在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是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地域性的,比如当我们看到桦树皮一类的纪念品就会知道这是北方文化元素的一个代表;看到竹子做的笔筒就会联想到南方的竹林等等。材料展现了一种色彩、肌理和触感,引导人们联想到它的环境及背后的意义。在进行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时,要注意元素与材料的匹配关系,好的设计表达一定是要有适当的材料来依托的。打个比方同样是做一个笔记本,如果可以运用当地生产的纸张做出来的本将会比生产线下的本更有文化性意义;同样是做明信片,采用当地盛产的薄木板进行灼刻将会使它比卡纸彩印更具文化韵味和收藏价值。在应用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适当性,不同的材料适合不同的产品形式,日常用品类就不适合过于易碎的材料,纪念品则就可以考虑较为珍贵的材料,最终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成本与售价等多方面的因素。
4.3 地域民族技艺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借鉴意义
地域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是对民族技艺的传承,依托于民族技艺设计出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具备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同时这种结合可以为传承民族技艺提供动力和发展条件,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模式。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更多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民族技艺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的表达方式,在目的上两者是不谋而合的。举个例子来说剪纸活动是一种民族技艺,剪出来的内容却可以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做皮影和舞皮影唱皮影是一种技艺,但是皮影和皮影戏的内容却是一种文化;做陶罐烧陶罐是一种技艺,然而陶罐的形态、色彩、纹饰等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完全可以借助地域民族技艺来打造和设计的。借助古老的民族技艺,表达当代的高校校园文化,一老一新碰撞出丰富的设计创意。这种校园文化产品既体现了校园的文化,又展现了地域民族技艺;既传播了校园文化又传承了民族技艺。这样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具有文化性和创新性的。
5 结论
校园是依附于其所处的地域发展的,虽然校园的文化发展相对独立,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还是会深深的植入校园文化的文化内核中成为其一个特色文化属性,因此两种文化是有内在关联的。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去也就是合理且适当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实质上是手段是载体,根本目的还是要发展校园文化和传播校园文化。在这个载体中我们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既解决了目前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存在的类型单一、样式雷同以及缺乏深层次文化内涵等问题,又能让地域文化借助这个载体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形成良好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霍楷,丛琳.探索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个性化设计[J].设计,2018 (12):1 12 1 13.
[2]冯亚森,刘维尚,杨洋,张唯希.基于高校文化视角下校园纪念品创意研究[J],包装世界,2017(02):98100.
[3]周长颐,基于高校资源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7.
[4]罗娟,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47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