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邢台太行山鱼林沟村古民居保护与规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邢台西部太行山古民居院落调研,探寻从理论到实际性的保护与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古民居 村落 太行山
  古民居建筑是社会发展的最好见证,不仅体现在建筑工程技术水平方面,也是当时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最好历史实物证明。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时期的民居建筑都具有其独特的代表性。作为历史遗留的大体量见证实物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尤其应该加以保护和利用。从世界范围看欧美国家对于古民居的保护和研究起步早,有系统化的操作模式。国内经济发达区域起步早,有较为完善运行模式,在总结借鉴国外模式根据自身情况下发展而来。
  在如何顺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合理的运用政策法规和工程设计技术手段将古民居建筑群落加以保护性规划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意义。通过以鱼林沟村古民居建筑的改造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对当前形势下邢台太行山旅游文化蓬勃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古民居村落得到有效保护,也为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好的实际经济效益,提升居民收入的同时形成一个很好的从投入资金保护产出经济效益继续投入资金保护的良性循环模式。模式由单纯的纯投入性保护转向古民居建筑文化推广和产生经济效应造福地方,形成稳固的产业结构,达到相互推动相互增长的目的。
  主要研究内容:第一,从社会发展看待古民居保护工作:建筑是一个时代最好的生活写照,是时代的历史文物。邢台太行山古民居更是体现着当地的人文历史风貌,能够反应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古民居的保护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对当代及后世的实物历史诉说。第二,古民居建筑群落环境整治:对古民居建筑群落的建筑外立面进行恢复性修复,例如门、窗、墙面等,相应的外露管线合理进行隐蔽化处理,入地或者入墙等。在建筑线性布局形成的街巷中适当节点位置设计安置景观节点,注意节点间的距离和内容的差异性。原有的植物和历史遗存物可着重入手设计表现。地面铺装的处理上恢复历史原貌进行石质材料铺装但要注意安全性和实用性。环境改造的同时尤其注意材料的质地和色彩是否与原有材料一致或颜色一致,尽量做到就地取材。
  古民居作为建筑的一个细分门类,以实用性为基础不断发展至今,经历了形制和材料的逐渐变化过程,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基础上融入装饰性元素加以表现。其外部和内部特征受到当时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思想因素的影响。鱼林沟村地处邢台西部太行山区,按其形制上应归属于中国合院北方建筑的一种,但其依山势取石木而建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古民居建筑的保护改造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依托邢台西部太行山独特的地理、文化等条件而孕育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首先从建筑朝向上,区别以往我们认知的坐北朝南理论,其依山而建和相邻而建的手法故不能满足面朝正南向阳而居的最佳方案。建筑规模各不相同,房间的长宽也不一致自有变化。尽管从表象来看各不相同,但其还是由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构成,单进或多进,院落由单层建筑和多层建筑混合围合构成。属于中国北方典型的合院民居建筑的演变类型。以上诸多因素导致建筑的正屋位置并非具有传统民居中位居最好的日照方位的属性。
  古民居保护规划方向包含内容。首先,保护的中心思想:保护古民居历史风貌,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改造,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古村落居民居住环境。其次,具体的保护方面:建筑空间布局保护,周边建筑的高度控制要求,承接优秀历史文化积淀继续加以保护利用。最后,规划保护的具体设计点:保护与改造的比例控制关系,促进文化旅游发展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护规划的切入点:太行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地势、气候、动植物等。人为因素:人工营造的古民居建筑群落环境,是对相应内部所包含人造物的综合。人文因素:人的文化属性表现,体现在古村落中日常生活涉及的各个方面。
  太行山鱼林沟古民居调研:该区域建筑的构成类型属于抬梁式,抬梁式构架属于传统中国建筑构建的一种常见形式,构架形式以立柱为承重,承托上部木梁和枋。柱子之间的距离和数量决定了建筑的开间数量和建筑面积,是支撑屋顶的关键构件。梁、枋居于柱头之上,其上立短柱,再在其上放置短梁与横枋,逐层展开直至屋脊。传统木构架建筑中,底层的柱与柱头上所衔接的梁和枋是体量最大的部分,柱的直径和梁、枋的尺寸与承载的重量密切相关。横枋上置有檩和垫板,其上是椽子和屋顶瓦等构件。以上构件并非抬梁式结构所独有,其它结构形制中也能看到。鱼林沟古民居建筑按中国传统建筑等级划分应属于小式大木做法,与未发现斗拱有关。
  此次考察调研院落位于鱼林沟山村街巷中的一个。因其因山而建的原因,此院落不是完全按坐北朝南的走向布局。该住宅可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大致呈南北向,后院同向。建筑使用材料上充分体现民居建筑的经济适用特点。墙体材料取自本地的石材通过加工处理,墙体的石块由下至上逐渐缩小有助于墙体的稳定性。顶部木构架承托顶部石片,与墙体相同的石材原料通过独特的加工处理,制成平面尺寸略有不同,但薄厚大致相同,依次叠加排布成为瓦的完美替代,充分证明了前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聪明才智。该民居建筑院落在整体上看前院加上后院成长方形,前院建筑围合一院,后院建筑围合一院。整体建造选材为灰色石质材料故院落主体呈灰色石质外观,门窗为深色。墙体所用石块尺寸底层大致为100x280x500毫米长方体,依次向上逐渐缩小。庭院的地面同样以相同材质制成石板铺地。建筑外窗为拱卷式。前院门为侧开门,门洞进深约为2.8米内有三级台阶入院,入院后左侧为临巷院墙,院宽5米,长8米。正屋与院墙相对为两层,一层居中一窗,两侧各一门,正屋左手边为一层偏房,一门一窗一卷拱形内嵌供龛,右手一侧为二层但略低于正房高度与正屋二层相通,一层一门两窗,二层两窗。正屋二层为三窗,两窗与一层两门上下相对,另一窗居左手一层偏房之上。正屋二层后有两门可入后院,入后院正对为单层左侧一门右侧一窗,右手为二层,其一层一门一窗,二层三窗,左手为后院门与巷相连。后院尺寸与前院宽度大致相同但纵向尺寸有3米左右。
  此次古民居院落保护的主要观点是古民居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其中也包含着精神文化财富的传承。通过深入调研其文化历史属性然后进行合理的规划保护,以保护为目的性的同时使其实现经济价值产生,为持续的保护、产出和再投入保护带来根本保障,以保护带动经济收入,以经济收入为保护提供资金保证,同時带动当地行业经济发展。
  基本思路和方法:希望通过对鱼林沟村古民居建筑的合理规划能将该区域内建筑特点更好的展示出来。民居建筑和院落在原貌保留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升级,以满足时代的实际生活需求。保留原貌能够焕发古民居建筑所蕴涵的独特人文魅力,内部的布局、电气化改造和对外推介的模式为能够满足现代人的时代需求而进行。
  此次调研的重点为邢台西部太行山文化为背景的古民居建筑,其包括建筑布局、材料、结构及样式的探究。难点为古民居景观与环境整治,古民居的保护与规划及各功能区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古民居建筑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注重各方面协调发展,达到谋求其长远的发展的初衷。
  创新之处在于针对邢台太行山鱼林沟村古民居的单点深化研究,从单体古民居的细致化分析到古民居环境与环境整治,最终确定具体保护规划内容。以此延展将对该区域内古村落建筑的保护具有借鉴和推广作用。实际应用价值是此次调查研究立足于鱼林沟村的古民居保护和规划研究,不单对该村落有着具体的实施指导价值,同时对推动邢台西部太行山区古民居群落的保护和发展存在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使具有特定历史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群落从以往的拆建模式转向保护、改造、修葺的模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35733.htm